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三至六年小學生規定要上書法課 超九成人表支持
2011-09-04 08:29:38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作者:馬曉雪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4日訊 從這學期開始,書法課赫然列入了小學三年級到六年級孩子的課程表裡。

  今後,學校要每周拿出一節課,讓孩子練寫字,對此九成人表示支持,認為早就該這麼做了。

  不過,也有人認為這不現實,有些學校連體育課和音樂課都無法保證,更何況書法課。

  小學三至六年級每周一節書法課,必須的

  8月26日,教育部在其網站上公布通知,要求在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中,按課程標准開展書法教育,其中小學三至六年級,每周要安排一課時的書法課。在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藝術等課程中,要結合學科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書法教育。中小學校還可在綜合實踐活動、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中開展書法教育。

  通知要求,書法教育應培養學生正確的寫字姿勢,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小學一至三年級著重培養學生硬筆書寫能力;小學三年級開始,過渡到硬筆軟筆兼學,學生要用毛筆書寫楷書,臨摹名家書法,從書法作品的內涵、章法、結構、筆法等方面鑒賞歷代重要書法家作品。

  通知強調,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對書法教育的課程安排、教學管理、教師任職條件及資源配置等進行規劃。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省已接到相關通知,將按要求實施。

  新學期哈市已有書法課『登場』,有意思

  記者獲悉,剛開學,書法課以學校自創課程,即校本課程的『身份』進入了哈市新華小學、撫順小學的課堂。采訪中,記者得知新華小學有一間專供教師練習書法的教室,學生則成立了軟筆書法社團,據軟筆書法社團負責人介紹,每周一、三、四的中午,軟筆書法社團的學生會共同學習書法。哈市撫順小學則讓每名學生每天習字30分鍾,營造『墨香校園』。

  據悉,目前,哈市已有50餘所中小學校把書法課列入了校本課程。為了讓學生們把漢字寫好,部分學校的教師還自編了執筆歌和運筆歌。

  91%的人支持書法進課堂,有必要

  書法成為小學三至六年級必修課,你怎麼看?記者針對這一主題進行了隨機調查,結果顯示,參與調查的112人中, 91.4%的人表示支持,認為這麼做很有必要。

  市民崔女士說,堅決支持這個要求,因為電腦普及的原因,很多具有高學歷的人書寫的字實在是拿不出手和看不下去,所以,從小學生抓起打好基礎是必要的,同時,練習書法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心智的歷練,練的是字,更是心。絕大部分被調查對象都對此表示支持,但其中個別人對這項新規的執行情況持懷疑態度。

  當然,也有家長『完全不能理解』,孟女士說,小學生的學習壓力已經夠重了,還要被逼學這個平時根本用不著的東西?

  調查顯示,有5.12%的人持反對意見,他們認為不應該強制書法教育,要尊重孩子的興趣,還有一部分人認為無所謂。

  部分學校缺乏專業老師,有點難

  據了解,我省多數小學曾開設過書法藝術等選修課程,但長久堅持下來的學校並不多。

  為了開設書法課,很多學校還專門聘請了書法老師來擔任書法課程的教學工作。為了檢測學生練習的效果,一些學校每學期都開展書法大賽。一些老師介紹:『每次考試還有卷面分3分,即便你答題全部正確,字寫得不好,也無法拿到滿分。』

  一些小學老師指出,學校目前的書法課多是練習鋼筆字,練習毛筆字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學校班額太大,課桌就顯得較小,練毛筆字的空間不夠,師資也不允許,雖然學校有不少老師字寫得不錯,但專業老師還很缺。

  個別小學校長也對開設書法課有些擔懮:學校雖然開設有這樣的課程,但多是在預備鈴響之後、上課前的20分鍾要求孩子練習寫字,『如果單拿出來一節課用作書法課,實施起來會有一定難度,一是師資力量太缺,二是語文課程本來已很緊張,如果硬是從中擠時間,難免會有學校走過場,而有些孩子也確實對書法課提不起興趣。』

  書法家贊成書法進課堂,應傳承

  『書法進課堂是個好事,也很有必要。』我省著名書法家果樹學認為,書法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國粹中的國粹,無論是出於自身修養還是文化傳承等考慮,書法都應該受到重視。

  近年來,電腦和互聯網的發展改變了人們傳統的書寫習慣,漢字書法的普及程度有所下降,人們的書寫能力逐年下降。曾作為青少年啟蒙教育重要內容的書法學習,已漸漸遠去,青少年一代正面臨著嚴重的書寫危機,有些中小學甚至沒有寫字課。

  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吳為山建議在中小學義務教育課程中加強書法教學,讓書法走進課堂。目前,教育部的規定讓這個建議成為現實,書法課走進中小學課堂,成為課程表中的必修課。

  在果樹學看來,書法進課堂操作起來難度不會太大,小學三至六年級每周一節書法課,佔用的課時不多,且也不需要專業老師,師范院校畢業的老師也可以,師資應該不是問題。

責任編輯:張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