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4日訊 近十年來,乾洗行業如雨後春筍般在中國市場飛速發展,相關統計顯示,目前我國平均每25萬人擁有一家乾洗店,全國洗衣市場一年大概有1000億元左右的市場份額,開店的低門檻、人們消費觀念轉變是乾洗行業發展迅速的原因之一。
然而,在乾洗行業前景無限的背後卻存在服務質量良莠不齊、行業惡性競爭等問題,據黑龍江省消費者協會統計,乾洗行業的投訴呈逐年上昇趨勢。
市場調查:
同為乾洗店招數各不同
一個小區至少有兩家乾洗店,大多數二、三類街道必有三家乾洗店,記者走訪發現,各種門面店、連鎖店、加盟店遍布哈市大街小巷。消費人群的激增,技術門檻的過低帶來了乾洗行業的爆發式增長。然而,與龐大的需求相比,乾洗技術與行業管理的腳步跟不上市場的發展,這使得當前乾洗業亂象環生、困境重重。
亂象之一:一件衣服洗出不同價格
8月24日下午,記者帶著一件T恤到哈市的3家乾洗店諮詢價格。黑龍江工程學院附近一家乾洗店的女老板拿到衣服簡單的檢查後告訴記者說,8元錢,明天下午來取。記者在只有十多平米的屋內沒有看見價格表,記者表示價格有點貴,女老板稱,8元錢已經很便宜了,這是學生價,下次你再來,我給你打折。記者又問,你家有價格表嗎,我想看看你家的價格。女老板說:『原來有一張價格表,後來弄丟了,你要洗什麼衣服就直接問我吧。』
在南崗區閩江路一家全國連鎖乾洗店,記者拿出同樣的T恤向工作人員諮詢價格,該工作人熟練地取出衣服進行查看並迅速告知了洗衣價格,14元。記者在該店的牆上看到了所有衣物乾洗的價格及會員價。『你們的乾洗價格是根據價格表來確定的嗎?』工作人員稱,該乾洗店是全國連鎖店,所有的定價都是全國統一規定的。
隨後,記者攜帶T恤又來到和興十一道街一家乾洗店,『12元』,這是男老板檢查T恤後給出的價格,期間有一位女士拿著窗簾來到洗衣店,看似和老板很熟,老板給出的價格是35元,對方表示太貴,在一番討價還價後,洗窗簾的價格定為32元。
對於目前我市市場上的一些乾洗店定價比較隨意的現象,市物價局工作人員表示,由於洗衣材料的價格不同,成本上的差距成為實現統一定價的一大難點。乾洗行業是放開價格,只要在清洗之前告知消費者價格,將價目表公示出來,就是合理的。目前我市乾洗店都是各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市場需求情況去定價,所以纔會出現同一件衣服在不同洗衣店乾洗價格不同的現象。
亂象之二:無需執照黑店街頭開
據了解,規模較大的乾洗店,用的是石油乾洗機,一套全自動設備就得近三十萬,如果算上熨平機、烘乾機、輸送機、消毒機,投入要近100萬元,這些設備的佔地面積就要幾十平方米。而我市街頭很多不足20平米小規模乾洗店的乾洗機鏽跡斑斑,狹小的空間無處容納更多的乾洗設備。
在道外區沿江小區一家洗衣店,記者剛進去就聞到一股潮濕、發霉的氣味,10多平米的空間裡,一塊熨衣平臺就佔了四分之一,記者在室內走動時,還要撥開頭頂上方懸掛的衣物,在詢問是否能乾洗時,老板說可以,角落旁的『乾洗機』已破舊不堪。在動力區司徒街某小區內的一家小型乾洗店,記者看到店內擺著一臺陳舊乾洗機,加上電熨斗和熨衣板,既是工作區,又是生活區。在這兩家乾洗店,記者都沒有看到營業執照,老板們為客戶提供的取貨憑證上面只注明了衣物的洗滌編號和取貨日期,並無衣物破損保證協議。
除了設備簡陋外,很多老板不懂乾洗專業技術,更不了解服裝識別、洗衣工序及洗滌溶劑的化學性質等常識。在一家乾洗店裡,記者看到一把小刷子,老板稱是除漬用的,在業內人士的暗示下,記者纔知道,那只是一把普通的鞋刷,對面料損傷很大,除漬應該用專業的去漬刷,一把刷子就得50元錢。
亂象之三:乾洗變濕洗行業潛規則
『用「水洗」冒充「乾洗」已經是行業公開的秘密了。』哈爾濱市消費者協會副秘書長林安林說,消費者洗衣投訴主要集中在衣服被洗花、褪色、縮水、變形、丟失衣物等問題上,但更多問題的產生是由於乾洗變水洗造成的。
哈市的王先生將一條1800元的褲子放在一家乾洗店,當他把褲子拿回家中時纔發現,灰色的褲子上多出了幾條黑白道,他找到那家乾洗店,要求對方賠償,可由於他的取貨小票已被乾洗店收回,乾洗店否認曾洗過王先生的這條褲子。事後,王先生纔得知,褲子因濕洗與其他褪色的衣物混在一起纔會被染色的。
據一位業內人士透露,一臺乾洗機運轉一次能洗10件衣服,一般需要一個小時,耗電15度,按照商業用電一度電0.91元計算,一件衣服均攤的電費就要3.65元,成衣打包的塑料袋和衣架的成本是2塊錢,加上店面租金、人工費、機器損耗和洗染劑,僅成本花費就近10元。如果一件衣服乾洗的價格低於10元錢,那一定是水洗的。乾洗和水洗的衣服很難察覺,這些乾洗店將衣物水洗後,用蒸汽熨斗把衣服熨平,如果衣服縮水,就用橕衣板把衣服橕大,效果如同乾洗。當然,必須乾洗而被水洗的衣物難免會出現洗花、變形、褪色等問題,如果雙方沒有簽訂消協監制下的保證協議,商家不會按價賠償,或象征性地做一些補償,最後利益受損的還是消費者。
門檻過低:
資質認定形同虛設
准入門檻低是乾洗行業混亂的原因之一。記者電話諮詢道裡區建國街工商所開辦乾洗店的條件,工作人員稱,經營者只要拿著房照和身份證當天就能取得營業執照,對乾洗店的面積、乾洗機的新舊程度、乾洗劑的標准和崗位人員的資格並無要求。而2006年國家出臺規定,新建或改建、擴建洗染店應使用具有淨化回收乾洗溶劑功能的全封閉式乾洗機。現有洗染店使用開啟式乾洗機的,必須進行改裝,增加壓縮機制冷回收系統,強制回收乾洗溶劑。洗衣師等級考核也分5個檔次,初級、中級、高級、技師級、高級技師級,國家頒發統一證書,如果從事乾洗,至少應有具備初級證書。
據黑龍江省洗染協會秘書長盛啟順介紹,每年哈爾濱市定期統一組織培訓考試,黑龍江省每隔兩年組織一次技能大賽,前五名選手可直接獲得高級證書。目前,哈市大小洗衣店至少有2000家,有300多名從業人員考取初級以上證書,50多人考取高級以上證書。雖然省洗染協會沒有強制要求從業人員持證上崗,但是他們一直倡導從業人員接受正規的培訓和考試。因為不是硬性指標,參加培訓和考試的人並不多,行業協會畢竟屬於民間團體,對乾洗店的監管不具備強制性。
從事乾洗行業15年的李師傅也認為,乾洗行業是一個需要專業技能的行業,洗滌人員要對服飾衣料和纖維的特性作出准確判斷,還要根據衣服的質地、顏色確定乾洗的方法。此外,隨著新型面料層出不窮,衣服設計也越來越多元化,這給洗衣行業帶來許多新的技術難題。一些正規乾洗機的生產廠家會定期組織培訓,而一些購買陳舊或淘汰乾洗機的乾洗店,不具備接受培訓的條件,對衣服質地的認定只憑衣物的洗滌標識和多年的經驗積累。
報達漿洗的馬經理說,前臺接待人員要有分辨能力,不能什麼樣的衣物都接。有些衣物的污漬不能去掉或除去污漬後會有損面料等情況都要對消費者言明,還要有合格的洗衣工,對特殊面料進行特殊處理,然而僅符合這樣要求的成手員工越來越難招,而培訓一名新員工短則半年長則一年。
信譽受『卡』:
權責不清難保信譽
種種疑問,不禁令人發問:乾洗行業如何保證信譽?據了解,2001年黑龍江省洗染協會與省消費者協會聯合出臺了《黑龍江省洗染業消費者權益爭議解決辦法》,明確了在洗染過程中產生糾紛的歸責。在第十二條中規定,經營者造成消費者洗染物丟失損毀等問題的,應退還洗染費用並負賠償責任,普通衣物按購買價格或估(商)價減扣折舊價賠償,折舊率半年以內按10%計算,一年以內按20%計算,一年以上兩年以內按50%計算,兩年以上根據衣物新舊程度可雙方商定。凡屬保值精洗精染的洗染物,應按雙方約定價值全額賠償。
然而,在實際生活中,能遵循該規定的乾洗店少之又少。記者在哈市12315平臺了解到,消費者洗衣投訴主要集中在衣服被洗花、褪色、縮水、西裝被洗變形、皮衣洗後變硬、洗衣店搞錯弄丟顧客衣物。據黑龍江省消費者協會投訴部部長佟新介紹,目前被許多消費者視為『信譽卡』的取貨單,上面只有簡單的衣物名稱、顏色、乾洗價格及取貨時間等內容,充其量只能說是乾洗店發的簡單取貨憑證,這為可能發生的種種乾洗糾紛埋下了隱患。真正意義的『信譽卡』,應該在消協的監制下,寫明雙方認可的送洗前的服裝現狀,正常乾洗後能達到的大致效果等內容,買賣雙方把『丑話』先說在前頭。有些乾洗店自定規矩,只按洗衣費的幾倍賠償,以一二百元錢賠償消費者價格幾百元甚至數千元的衣服就顯得很不公平。
佟部長認為,規范乾洗行業要從多方面入手,提高行業門檻、規范市場秩序、制定有效措施、加大監管力度、加強維權意識,這樣纔能使乾洗行業良性有序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