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七臺河
搜 索
讓土地結出『金疙瘩』——七臺河特色農業遍地開花
2011-09-04 09:58:57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潘懷遠 文天心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9月4日訊 在七臺河市經濟快速發展的進程中,作為全市經濟發展定位之一的建設農業特產之鄉,如今正以獨特的魅力展示著它的絢麗。特色農業猶如一塊寶石,在七臺河這塊土地上熠熠生輝。

  放眼全市農村廣闊的山鄉大地,處處都能看見『特色』的容顏。

  不變的是土地,變化的卻是滿目繁榮和人們的思想意識。

  特色種植讓土地生金

  初秋,記者來到中心河鄉中心河村村民王文新家中。他家的溫室大棚內綠意盎然,紅紅的彩椒像害羞的小姑娘頷首歡迎著客人。

  王文新對記者說,一棚彩椒能收入3000多元。這還不算啥,最令他得意的還是今年出口俄羅斯的柿子。

  王文新家有9棟溫室、5棟大棚,總投入80多萬元。今年他栽種了6000多棵柿苗收入了7萬多元。

  在這個村,有7戶農民和王文新一樣種植了柿子。當一車車的柿子被運到俄羅斯換成大把大把鈔票後,農民們心裡都樂開了花。『明年我們要統一栽種,產量越多,銷量就會越大。』農民們盤算著,同時也迫切希望明年好光景的到來。

  在七臺河,特色農業遍地開花。宏偉鎮的『三山』特色,即虎山村的五味子、鹿山村的中草藥和前山村的水稻,在全市是出了名的。更具特色的是三合村的特色種植和農副產品產銷專業合作社,這個合作社總投資600餘萬元,吸收會員150名,同時還以訂單形式建立了3萬畝的白瓜子基地。據了解,僅此一項就可為農民增收90萬元。

  勃利縣搶墾鄉吉祥村素以種植『三辣』聞名。在毛蔥種植大戶張文清家,院子裡堆滿了小毛蔥。他今年通過小毛蔥套種白菜的種植方式,每?地獲利4萬多元。

  青山鄉的甜葉菊、紅旗鎮紅衛村的畜牧養殖……這些特色農業同樣都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據了解,經過幾年的發展,七臺河市已初步形成了大四站烤煙、宏偉鎮白瓜子、永恆鄉萬壽菊、搶墾鄉『三辣』、小五站和倭肯鎮香瓜、紅旗鎮和紅勝村大黃柿子及萬寶河鎮棚室蔬菜等特色種植產業。

  特色定位拓寬發展之路

  七臺河市是一個資源型城市,農業基礎相對薄弱,尤其是特色農業,多年來都是單打獨斗,沒有形成一定規模。如何發展特色農業?七臺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設農業特產之鄉的發展定位:以發展現代農業為重點,以加快新農村建設為目標,逐步形成地域和產業特色突出的農業模式,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農業格局,形成產業化、規模化、標准化的生產經營方式,形成一批有一定影響力和輻射力的農產品品牌。

  這個市多次組織鄉鎮乾部、村科技帶頭人去外地考察取經。同時,給特色種植戶以特殊的政策支持。今年,中心河村的王文新就得到了區裡補助的特色農業款1.5萬元。

  更重要的是,特色農業不僅讓農民腰包鼓了,同時也改變了他們的思維方式。過去,中心河村村民一直沿用傳統的種植方式,一年忙活下來,雖有效益,但並不可觀。如今,當特色作物『擠』進大棚,他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特色』的價值。

  培育特色基地造就特色能人

  為使特色農業形成規模,七臺河市立足加強基地建設,以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為引領,大力推進科技進步。

  去年,分別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區)四個級別的園區。其中,國家農業高產創建科技示范園區項目6個,園區建設面積85.8萬畝。全市17個鄉鎮都承擔了園區項目建設,涉及到生產觀光農業、特色經濟作物、棚室蔬菜生產、玉米、大豆等多個種類。

  在推進基地建設進程中,七臺河市更注重對特色能人的培育。破例將全市有作為的村級帶頭人送到七臺河職業學院進行深造,新興區紅旗鎮紅勝村村委會主任張福元對記者說:『在那裡我不僅學到了很多知識,同時也真正開了眼界。』張福元學習結束後回到村裡,便將一些有思想的年輕人組織到一起,給他們講解如何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業。並多次帶領村民到山東壽光、中國農科院考察。去年,他在省農科院引進了『齊研矮黃』和『哈大黃』等7個新品種柿子,一上市每斤就賣到了四五元錢。

  一大批農村帶頭人在學習和實踐中成了『特色』能人,在他們的帶領下,一大批農村中介組織和經紀人隊伍應運而生。

  七臺河,昔日以煤炭資源獨領風騷,今朝建設農業特產之鄉更是氣勢恢弘。

責任編輯:張雋珊

【專題】加快農業產業化 建設現代大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