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生命的禮物——一個地方慈善組織的社會責任實踐
2011-09-05 11:06:01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作者:王坤 龐淼 張大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核心閱讀

  在哈爾濱這個經濟並不太發達的地區,匯集2500萬款物開發公益項目,觸及真正需要救助的角落,用慈善為城市獻上生命的禮物———完成這一過程,哈爾濱市慈善總會僅僅用了3年。這一切背後的動力是什麼?

  在這個僅十幾人負責日常項目的慈善組織裡,公信力是它的核心。所有運作都在一個純粹透明的『玻璃缸』中進行,每一步都要嚴格遵循一個『硬杠』,每一分錢都不容浪費與污染。一個地方慈善組織能夠在任何時候具備接受公眾考驗與判斷的自信。

  慈善組織究竟應當如何扮演好一個社會角色,這個問題指向所有慈善事業的命運。從這個意義上說,哈爾濱市慈善總會提供了一次值得各方面深思及剖析的社會責任實踐。

  (因涉及個人隱私,文中部分被訪者使用化名)

  

  一個『捐友會』的終極選擇

  6年裡,王世龍帶著『捐友會』走過了一站又一站。最終,他們在這個只有13名核心成員組成的哈爾濱市慈善總會裡落了腳。

  如果從未真正接觸慈善,可能很難理解這樣一群人。

  『捐友會』,這是在聽完王世龍的講述後,記者為這個團體取的名字。像『車友會』、『驢友團』一樣,這個由50多名成員組成的團體擁有教師、學生、醫生、商人、公務員、記者等各種身份,為了一個共同目標:捐助。『我們這裡沒有大富大貴的人,大家都是平時工作賺錢,再出錢幫助別人。』王世龍說,『每次活動,團體裡可以出到幾萬甚至十幾萬元,應該算是比多的少,比少的多。別問大家圖什麼,其實就是一種習慣。無論是一分錢還是一分力,心遠比錢更重要。』

  王世龍做的生意並不算大。作為『捐友會』裡的核心人物之一,他與絕大多數成員一樣,談及捐助的事兒,總顯得不善言辭。這個熱心的男人曾不斷奔走於城市的各個角落,尋找需要幫助的人。很快,他結識了更多朋友,『捐友會』開始形成規模,並與慈善組織合作開展援助。慈善作為一項事業,開始在他心裡紮根。

  所有成員對捐助的事十分慷慨,但要求卻近乎苛刻。6年間,『捐友會』與很多慈善組織合作過,但最終,他們在一個叫哈爾濱市慈善總會的地方落了腳。

  嵩山路58號。在這幢反復被修整過的舊辦公樓裡,換屆後獨立運作僅3年的哈爾濱市慈善總會只有十幾名工作人員,『蝸居』在一層樓裡,很多人的辦公室是將原有的一間房隔成兩間。無論是會議室還是辦公室,用的都是其他單位10年前淘汰下來的、帶有斑斑傷痕的桌椅。會裡的辦公經費始終從嚴把握,堅持勤儉節約的原則。

  總會超過一半工作人員是離退休老乾部。王世龍最初發現,每當有捐助者離開,老人們總是會主動送到樓梯口。無論是網上銀行還是電話捐款,這個地方永遠主動為捐助者提供最便捷的途徑。關鍵是,這個組織的很多項目,往往超出『捐友會』的想象。

  『助殘行動中有一項送輪椅、盲杖的助行計劃,當時很多人說,一個輪椅、一根盲杖,還有人買不起麼?』然而,當一位癱瘓多年、從未坐過輪椅的老人被推出老屋,陽光下,老人乾涸的雙眼竟淚流滿面。這一幕令王世龍感觸太深。被市慈善總會『挖』到的所有受助對象,每一部脆弱的身世經歷都是血肉相連。

  『捐友會』對市慈善總會的信任開始轉為一種依賴。他們提出的任何一個要求,總會裡立刻有人默默去安排。無論是到敬老院、孤兒院還是下農村,再艱難的調查、溝通與安排,總會所有工作人員都親力親為、妥帖細致,從未有過任何紕漏。能把所有款項弄得明明白白,讓『捐友會』所有人滿意放心,並合作兩年之久,市慈善總會是他的合作者中唯一一家。

  這個小團隊在市慈善總會落腳後,壯大的不僅是規模,還有所有人的初心與希望。


 

  初心與力量

  『在反對傳言時,我們也慢慢接受了其中的一點點積極因素。如果沒有破除傳言的力量,就不可能追究到真相。』市慈善總會表示。

  面前坐著的是一個操著上海口音、乾練精瘦的老人。面對一連串敏感話題,老人的態度十分誠懇。他叫方存忠,3年前從市領導崗位退下來後,便成為市慈善總會的會長。

  未正式退休前,方存忠便加入到市慈善總會。他給自己和其他幾個一起打拼的老同志定的規矩是:正式退休前,義務乾活,不拿會裡一分錢。退休後,只拿月平均1000多元的補貼。在這個每一分錢都必須仰仗公眾善意與信任的『特殊單位』裡,正式員工的薪水也不到2000元。

  哈爾濱這座城市並沒有令這位想法甚至有些單純天真的老人失望。方存忠接手市慈善總會短短3天,就趕上汶川大地震捐款。當時,會裡只有3名老乾部,他們被安排與另外兩個政府慈善組織進行募捐,但最終,市慈善總會得到的捐款數額最高。那幾天,總會把所有捐贈名單通過媒體公布出來,並從別的單位借了兩名會計,在捐款現場擺了一長串椅子供捐贈者休息。慈善事業在這裡,原來有著極其廣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

  慈善系統的信用建立是從上到下,但瓦解卻可能自下而上。面對社會上流傳著許多針對慈善機構的傳言,方存忠坦言,在正式接手之前,滿腔熱情的他便意識到,慈善一直在爭議中生存。不可否認的是,一旦慈善組織的信任危機產生,所有地方慈善都應當積極作出反思,而不是沈默與回避。

  不過,並不是所有組織都有這種底氣與力量。當初,市慈善總會從政府部門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民間慈善組織。所有人都懷有這樣一顆初心:要靠公開、公平、公正的公信力,將這個組織做得完全不一樣。

  方存忠對記者說,『為了慈善事業,我想我有必要站出來說些什麼。我能保證的是市慈善總會的公開透明與公平、公正,保證我們為這座城市所做的慈善事業是清白的。然後,我們將一如既往。』

慈善項目要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玻璃缸』裡的操作

 

  財務收支完全公開透明,這是一個慈善機構如何與公眾相處的過程。『一旦你不透明,老百姓會覺得受騙了,遲早會出大問題。』對市慈善總會來說,公信力至關重要。

  很多人認為,慈善組織的透明在技術上既非不可能,也是巨大挑戰。真實的運作,尤其技術上的面目清晰,非有智慧與時間成本,欲頃刻而成,幾近妄想。然而,市慈善總會卻為這種『妄想』提供了另外一個答案。

  每一筆捐款,都會收到市慈善總會的收據;每一個慈善項目的選擇,每一件善物的使用,都要出於公心、不徇私情。在市慈善總會的官網上,所有財務支出項目全部貼出,並定期開新聞發布會,每年還要向理事會做財務報告,並附有財務明細表。每一筆通過接待、電話銀行或網上銀行捐款的姓名、數額都一一公布。甚至辦公室賣報紙的錢,也要上繳財務。這種『謹小慎微花每一分錢』的規矩,自機構成立之初一直被嚴格執行下來,並每年主動進行審計。事實上,要做到在『玻璃缸』裡操作,異常艱難。『沒有規定要求社會團體做這種全面公開的財務審計。』方存忠說,慈善的核心是知情權,公開始終是信條。『我們在做什麼,理事在做什麼,每一筆錢都用在了哪裡,必須讓公眾知道全部過程,並讓他們來監督。』

  這或許又是一個非常接近現實的事實。在慈善的廣闊場地上,馳騁著無數趟承載著商業與慈善信用的列車,很多企業想要借市慈善總會的名義搞活動,但卻屢屢碰壁。市慈善總會裡有常務理事與理事共100多人。作為唯一一個個人理事,王世龍對總會在企業理事的選擇上極其肯定。『在我們這裡,不是你捐了錢多就能當理事的,要看是不是長期堅持做,也要看這個企業是否真正有責任心。』3年來,市慈善總會遇到的『雷池』無數:要求虛開發票,通過捐贈方式逃稅,承諾的救助臨時走板……在看似正常的暗流湧動中,毫無經驗可鑒的市慈善總會每次都能與危險擦肩而過,這是因為他們始終有一個尺度:按『死規矩』辦事,一切公開,決不變通。

  最初一段時間,市慈善總會的救助是從個案開始的。但他們很快發現,隨機的個案救助難以做到機會均等,特別是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下容易摻雜一些人為因素,使實際操作難以把握,甚至導致救助工作跑偏。後來,總會以項目救助為主線,經過深度調查論證,根據困難群體的實際需要開發了助學、助醫、助老、助殘、助孤等慈善項目,制定統一救助條件和標准,並通過媒體公之於眾,凡符合條件的都可按照標准獲得有效救助。

  建立了健全的規章制度,慈善的透明度便如同插上翅膀。這種在同一尺度下開放式運作的方式,增加了客觀剛性,減少了主觀隨意,使總會的項目制真正體現出公平。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指定項目的善款,還是捐贈者指向性的救助金,一旦全部捐出,總會從不留一分錢的經費或管理費,並竭盡全力保證每筆善款以最快的速度送達。


 

  『點子大王』與『被收購』

助老項目溫暖老人內心深處。

  在很多慈善組織看來,市慈善總會的項目永遠那麼『富有創意』,總能真正貼合到弱勢群體的生存現實。甚至最終,有些項目已被列入國家救助范疇。

  這些『點子』的背後,是無數次的走訪與踏查。

  一次,在走訪了方正、尚志、延壽地區的養老院後,即將離開的市慈善總會幾名老同志被養老院裡一位面露難色的老人拉住:『我們吧,特別想肉吃。您能不能再給我們點兒肉?』

  這件事情對所有人的觸動極大。此後,總會定期為老人們精選好肉送過去。望著老人們大口大口埋頭嚼肉,他們真正意識到,做慈善項目一定要做到最需要、最迫切的地方。『有太多東西我們還沒有看到,別無他法,只能更用心。』

  『護童』與『助行』,是目前市慈善總會的兩大專項基金項目。在接觸受助者的過程中,一個直觀感受是,無論他們是什麼身份、什麼職業,對市慈善總會的評價都是簡單純粹、實實在在的信任。

  張麗岩的兒子在被查出先心病後,不斷發燒、咳嗽、肺感染令這個月收入不到2000元的家庭瞬間變得飄搖。沒有任何證明來佐證無力負擔醫藥費的殘酷事實,而此時,市兒童醫院與慈善總會的先心病患兒救助行動,讓這位絕望的母親看到希望。

  『在兒子不容耽擱的手術時限裡,他們一邊為我辦特困手續,一邊安排時間,前後過程不到20天。』令張麗岩無法想象的是,市慈善總會不僅提前將醫藥費打進醫院,幾個工作人員還經常帶著禮物來看兒子。同批做手術的十幾名兒童,得到的是同樣公平、溫暖的救助。『是他們先對我付出了無條件的信任,纔讓我無條件信任他們,更相信他們能用最好的醫術守護孩子的生命。』

  劉平的經歷則與王世龍有著幾分相似。作為哈爾濱醫科大學眼科醫院院長,他擁有一支強大的醫療志願者隊伍,擁有全市最好的白內障手術醫療設備與技術。然而,2009年的『光明行』合作,卻深深觸動了劉平的內心。

  『他們做了最細致、最深入的調查,尋找的患者都是各區縣最低層的農民和孤寡老人。所有工作都井然有序進行後,總會全部負責這些患者手術的費用。』當穿著補丁衣服的患者拘謹而整齊地站成一排,這位醫術高超的醫生眼眶濕潤了。『那一瞬間我只有一個念頭:要把這個合作做下去。因為它實現了行醫的終極意義,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把最好的醫療水平帶給這些最困難的群體。』

  或許是因為老同志居多,市慈善總會始終把救助的視角在貧困老人群體中不斷切換。這時,民眾老年公寓的劉彩霞進入他們的視線。

  不僅僅因為這座民營養老院擁有80多張床位,更重要的是,劉彩霞9年來始終在主動收留貧困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在這家經營多年的養老院中,所有工作人員都是工作8年以上的『老人兒』,手腳麻利,講究衛生,真誠善良。『我們有自己的網站,社會口碑一直很好。每個房間都有監控器,但我們做不到24小時監視,乾這一行賺不了大錢,只憑良心。』劉彩霞說。

  市慈善總會的幾名老乾部穿梭在社區跑腿、調檔,跑民政局辦手續,到老齡委登記,一連串的積極主動讓劉彩霞看到了誠意。最終,劉彩霞闢出20張床位提供給城鎮低保失能、半失能老人,由市慈善總會承擔每月每人1100元,其他費用由養老院自行承擔。『我不計較是否有損失或吃虧,況且如果沒有他們,我或許還收不上這些錢。』劉彩霞的話語簡單實在,『慈善總會其實相當不容易。跟他們獻愛心,我非常樂意。』

  越來越多的務實的『點子』化做充滿力量的項目。在市教育局很多人眼中,市慈善總會的助學項目開展的所有過程全部經得起推敲,不僅完全透明,還遠遠超出一個『出資方』的義務與責任。這其中,最讓總會驕傲的是對農村中職生的救助。這個項目所需要的基金並不多,但貧困中職生畢業後就業相對容易,可以很快改變貧困家庭的窘境。從這個項目開始,市慈善總會很快將救助范圍伸展到城鎮的職高、中專和技校。不過,項目開展了一年多便被國家『收購』了,被列入國家助學項目。

  當一個又一個救助項目被列入國家級救助范疇,市慈善總會當初所肩負的責任,也化做一份又一份珍貴的、生命的禮物。


 

  慈善『聚能環』

  所有艱辛,終成為所有夢想的起點與動力。這裡的所有人,依舊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未來而戰。

  翻看市慈善總會官網上的慈善榜。很多名字反復出現在幾年來的網上銀行捐款名單中,每個月一兩百元,保持一筆甚至幾筆的捐出。輾轉查到幾個聯系方式發現,這裡面有本地的學生,也有遠在廣州的市民。他們同樣是最真實的,將慈善作為一種生活習慣的群體,也同樣是市慈善總會最堅實的後盾。

  想要走進多年來默默守護的他們的世界,意料之中地遭到他們乾脆的拒絕。『這沒什麼,應該的。』電話另一端傳來有些猶豫、有些吝惜、卻異常習慣式的答案。這種習慣,同樣是一種莫名的感動。

  『每個人都有一段不尋常的故事,有的人默默做,有的人意識到集團的力量更大。』常年默默捐助慈善組織的劉海濤告訴記者,無論出於什麼樣的形式與目的,我們的城市從不缺乏愛與溫暖,這始終是一個令人振奮的事實。

  張冬濤曾是接受『光明行』白內障手術救助的患者之一。恢復視力後,他開了一家專門服務殘疾人的按摩院,並為殘疾人學員提供免費食宿與培訓。『我把自己看做慈善總會的一員,希望在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們可以第一時間內找到我。』

  責任是慈善的基礎。它不是外部強加的責任,而是一種道義與社會責任,是發自內心的愛的表達和真情的流露。市慈善總會默默走過的這3年風雨中,將慈善理性昇華到愛,並成功延展與深化。正是有了這種責任,使公民把促進社會和諧看作共同之責,把愛的表達從同情憐憫昇華為一種道德義務,讓善舉從感情行為上昇為理性行為,從個別行為走向普遍行為,從偶然之舉轉換為日常生活方式。

  市慈善總會還有相當漫長的一段艱難曲折的道路。而越來越多的人對這條看得見、摸得著的未來之路充滿信心。

  只是,方存忠不會想到,會裡不少人在背後如此『嘀咕』:『這老頭兒太摳,太較真。不過乾慈善,就需要這種人。』

  市慈善總會,同樣是所有人一份生命的禮物。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