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北大荒領跑現代化大農業 糧食總產有望突破400億斤
2011-09-06 07:38:27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謝振華 井洋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9月6日訊 秋收在即,走進墾區。汽車在牡丹江管理局的8字頭農場間穿行,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大片大片閃爍金色光芒的稻田像北大荒版畫一樣明亮壯美。

  在857農場第四管理區水稻大戶劉慶華家的稻田裡,金燦燦的稻穗在微風中點頭致意。劉慶華告訴記者,還有20天稻子就完全成熟了,9月20日開始割曬,可以保證收獲的水稻品質更好。『今年鐵定是個大豐收年!收成好於歷年,水稻畝產普遍能超過1300斤,可以增產10%以上。』他興奮地眼裡放著亮光。

  無論是完達山腳下興凱湖畔的牡丹江管理局,還是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上的其他農場,豐收在望的喜悅在北大荒的田野上傳遞。近幾年,大面積、全作物的高產創建,讓北大荒的糧食生產走在了世界的前沿;從2009年糧食總產突破300億斤,到今年有望突破400億斤,北大荒書寫著兩年增產100億斤的奇跡。

  難怪,聯合國糧農組織代表伯希·米西卡到北大荒的第一個感嘆就是:中國人未來的飯碗在這裡!

  大農機推動耕作方式革命

  在857農場第四管理區農機停放場裡,劉慶華家的3316聯合收獲機和割曬機已擦拭一新,整裝待發了。從504整地機車,到電動播種機、洋馬插秧機、施肥器,劉慶華把他家的大小農機具給記者數了一遍,有十四五套。管理區主任在一旁說,現在管理區6萬畝耕地從種到收實現了全程機械化。

  省農墾總局農機局局長李俊介紹,現代農機裝備和高水平的農業機械化,使墾區基本改變了農業『靠天吃飯』的面貌,大大提高了抗災能力。大馬力機車實行土壤深松、秋整地和秸稈還田等保護性耕作,使墾區實現了秋雨春用、春旱秋防,建立了蓄水保?的『土壤水庫』。

  大馬力機械使搶農時、爭主動變為現實。春天播小麥不超過5天,比傳統作業縮短10天;大豆、玉米不超過15天,比傳統作業縮短10天;水稻機械化的普及,使水稻育秧播種、春整地、插秧、收獲、秋整地五個作業環節分別用5個10天即可完成。現代化農機裝備成為實施先進農藝技術措施的主要載體,使墾區農業的『工程化設計、工廠化管理、模式化栽培、標准化作業』成為可能。

  2011年農機更新計劃總投入18億元,新增國內外各類機械5萬餘臺(件)。實施現代農機裝備工程,新建旱田現代農機裝備作業區20個,農業機械化率達到97%,航化作業面積超過1700萬畝。


 

  大水利疏通農業命脈

  站在857農場的稻田中,場長張劍霜介紹,今年農場投資2000萬元,進一步加固灌道,目前全場的43萬畝水稻中,10萬畝實現穆棱河水自流灌溉,25萬畝實現小興凱湖提水灌溉。

  作為墾區水稻大局,建三江提出『水利是綠色米都發展之基、動力之源。』管理局副局長祁祥一介紹,目前,建三江管理局建設的859灌區、勤得利灌區等四大渠區灌溉面積將達到全省江水灌溉稻田的一半。與水田同步,墾區的其他水利設施也在全面提昇。在紅興隆管理局友誼農場五分場,萬畝玉米大地塊裡,直徑400米的大型圓移式噴灌機,像巨龍長長的手臂,每臺每圈控制面積800畝。今年全場引進這種先進的噴灌機10臺,大型噴灌機總數已達到45臺,真正實現了『旱能灌,澇能排』。

  今年,墾區以三江平原灌區建設為核心,全力推進江蘿、勤得利、興凱湖等灌區灌溉渠系建設,推廣水田節水控制灌溉技術300萬畝。新增、改善水田有效灌溉面積220萬畝,新增旱田節水灌溉面積20萬畝,防洪除澇面積100萬畝。通過不斷夯實水利基礎設施,墾區疏通了農業發展的命脈,實現了對傳統農業的超越。

  大科技助力農業生產工業化

  嘮起今年的大豐收,857農場第三管理區主任劉愛國感慨,還是那句話『一點不能差,差一點不行』。從上年秋整地開始,到浸種催芽、工廠化育秧、機械插秧,再到航化作業、田間管理,每一個環節的標准化程度非常高。

  全墾區嚴格堅持統一供種、農機管理、田間作業『三個』標准化。狠抓水田催芽供種、高臺旱育、大棚增溫、水田整地、機械插秧和旱田促雪早化、排水除澇、頂凌散?、精密播種、連續作業『五個』標准到位。

  『天下第一場』友誼農場副場長田旭江說:『在全國「領跑」現代農業發展,科技是關鍵。必須形成適宜地域的完善科技體系,保證良種良法配套施用。』友誼農場科學地總結了取得實效的成功經驗,水稻主推『三化一管技術模式』,秧田以工廠化育秧為主體,實施集中大棚育秧,統一供種、包衣、浸種、催芽、機械播種、溫水肥調控,本田做好節水灌溉、精密插秧機插秧、測土配方施肥,防治病蟲草害,航化防病等綜合措施;玉米主推『兩密一膜』技術模式,綜合配套實施秋起壟、秋深施肥、良種分級、精播播種、保勻增密、化控防倒、節水灌溉、健身防病、機械收獲;大豆主推『一密一卡』栽培模式,以進口組裝精密播種機播種為主,采取小壟密、大壟密、縮壟增密的方式,實施秋起大壟、壟作深松、壟作密植、壟作測土分層施肥、化除、航化健身綜合防病。

  今年,墾區加強智能化技術、生物技術、節水灌溉和清潔生產技術等領域的科技創新,集成推廣『十大』栽培模式和節水灌溉、航化作業、智能化育秧和玉米催芽播種等『十大』農業新技術,擴大應用保護性耕作、GPS導航等『十大』農機新技術。強力推進水稻、玉米和大豆整場創建,發揮高產創建活動在推廣新品種、展示新技術和運用新機械等方面的示范帶動作用。

  一系列先進集成的栽培模式和技術手段的推廣,使北大荒完成了從傳統農業到現代化大農業的提昇,開始進入以工廠化、信息化、網絡化為標志的農業工業化時代。

  目前,墾區在全省現代化大農業建設中的『領跑』作用日益明顯,代耕、代種、代收由地塊作業向整村推進延伸、由小地塊種植向農場模式化種植延伸。目前,墾區與地方共同組建農機服務合作組織143個,其中農機合作社113個。通過開展農機『三代』作業,墾區先進的耕作方式和生產模式正向市縣農村整體移植和傳播。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