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建三江年糧食總產量120億斤以上 走在全國前列
2011-09-06 08:08:3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劉加海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北大荒稻米節產品展廳。
  八五九農場灌區渠首。
  七星科技園區。
  新居民區一角。
  第二屆北大荒稻米節會場。
  勝利農場水上公園。

飛機航化作業。本版圖片均為 侯昭純 劉加海提供

  黑龍江日報9月6日訊 美麗富饒的農墾建三江管理局,地處烏蘇裡江、松花江、黑龍江衝積而成的三江平原腹地,轄區總面積1.24萬平方公裡,現有17個國有農場,耕地1100萬畝。經過五十多年的開發建設,建三江已經具備年糧食總產量120億斤以上的生產能力,糧食商品量佔全省的1/5,粳稻總產量佔全省的1/3。作為全國機械化程度最高、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最大的綠色食品基地建三江現代化大農業走在了全國前列。

  決策者聲音

  建三江的開發建設是北大荒人戰天斗地、改天換地的偉大壯舉。我們是農業領域的國家隊和農業現代化的排頭兵,要自覺承擔起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維護國家食品安全和生態安全的重任,必須義無返顧地高舉現代化大農業建設偉大旗幟,責無旁貸地在國家戰略和墾區大局中履職盡責。

  ——建三江管理局黨委書記陶喜軍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產國,水稻在我國種植面積最大、單產最高、總產最多。作為中國綠色米都,黑龍江農墾建三江管理局在新形勢下建設中國綠色生態粳稻米產業基地,對於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統籌區域經濟發展,加快強墾富民步伐具有決定性作用。


 

  ——建三江管理局局長王利仁

  建設現代化大農業 創造寒地稻作之最

  建三江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直線攀昇,得益於大面積的結構調整。

  『以稻治澇』成為增產增收的金鑰匙。全管理局優質粳稻種植面積實現了連續6年以100萬畝左右的速度遞增,由2003年的225萬畝擴大到2011年的950萬畝;全局糧食總產量由2003年的31億斤提高到2010年的121億斤,糧食商品率達95%以上。今年管理局通過綜合組裝農業先進技術、深挖科技增產潛力,提出了確保實現糧食總產135億斤的目標,為墾區決戰400億斤擔當重任。

  今年管理局相繼投資28.5億元,在『種、苗、藝、機、水、產、服務』等方面,加強基礎設施和配套體系建設,實施農業全方位昇級工程。在農業生產上狠抓農時、狠抓標准、狠抓創新、狠抓節水、狠抓組織、狠抓程序、狠抓領導到位;著力發展山、水、林、田、路、所、住一體化的生態農業、數字農業、旅游觀光農業。引進並運用了航天育種生物技術、3S 、4G物聯網技術、信息化集成技術;建起一千公裡科技示范帶、16個農業科技園區;推廣了缽育擺栽、測土配方施肥、葉齡診斷管理、精准變量水肥一體化等20多項新技術;通過工廠化、智能化集中浸種催芽,在全國率先實現100%統一供應芽種,並輻射富錦、同江、饒河、撫遠等周邊市縣,形成了水稻工程化設計、工廠化生產、智能化監控、集約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產業化經營等『六化』生產模式,到去年末,全管局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85%、科技貢獻率達到75%以上。今年6月建三江農業科技園區被晉昇為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為現代化大農業建設插上科技騰飛的翅膀。

  本著灌、排、蓄、養、觀光五位一體原則,建三江管局大力發展節水循環低碳農業。目前,三江平原『兩江一湖』重點水利工程——八五九、勤得利、青龍山、前哨四大灌區陸續開工建設,全部建成後可灌溉水田715萬畝,年可增產糧食25億斤。

  從2006年開始,管理局連續五年農機更新資金平均每年投入達4億元以上,每年更新機械都在1.6萬臺件以上。農業生產綜合機械化率達98%,高於全國49個百分點。領先全國的水田全程機械化水平確保了水稻主要生產環節只用『六個十天』即可全部完成。即浸種催芽十天、育秧播種十天、水整地十天、插秧十天、收獲十天、秋整地十天。全國水稻栽培首席專家凌啟鴻稱贊『創寒地稻作之最』。


 

  來到三江不用酒

  捧出綠色就醉人

  建三江三江匯流、七河貫通,這裡不僅水力資源豐富,更是一塊潔淨的黑土帶。優越的生態環境,使建三江成為生產綠色有機食品的『搖籃』。

  建三江人像保護眼睛一樣,愛護腳下的這片黑土地。到目前,累計人工造林綠化面積135萬畝,栽植綠色通道1680公裡,森林覆蓋率增加7個百分點。先後建起了洪河、撓力河等四個國家和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被譽為『亞洲之腎』和『中國東方白鸛之鄉』。

  建三江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空氣清新,山青水碧;地處高寒地區,晝夜溫差大,土壤有機質含量豐富。依托資源優勢、生態優勢、機械化優勢和栽培技術優勢,管理局進一步推進市場化運作、機械化作業、模式化栽培、規模化生產、社會化服務、產業化經營『六化進程』,大力推廣水稻節水灌溉控制、循環水綜合利用、水稻品種改良、寒地水稻信息化管理、水稻工廠化育秧等前沿技術;與中國農大、東北農大、內蒙古農大、華中農大分別簽署戰略框架合作協議,為水稻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管理局率先在全國農業企業中通過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和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全局綠色有機水稻認證面積達到950萬畝。2005年被環保部命名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局』。 2010年7月22日,國家質檢總局正式批准,『建三江大米』成為墾區第一個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特色農產品。


 

  打造全國四個中心

  實現粳稻產業昇級

  8月8日,來自25個省市(自治區)的糧商、全國大米加工企業50強代表及專家學者等500多人雲集建三江,參加第二屆北大荒稻米節。在二道河農場1.6萬畝水稻大地號、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北大荒現代農機博覽中心、綠色生態粳稻米產業示范區等現場,人們為建三江現代化大農業的水平而驚嘆。

  依托資源優勢,發展大產業、佔領大市場,成為建三江新的目標,全力打造全國優質粳稻米種植、加工、貿易、研發『四個中心』。一是建設全國粳稻種植中心。建三江因水而興、因稻而富。水稻成為全局種植面積最大、單產最高、效益最好的主栽品種和主導產業。今年,全局將通過提高水稻種植科技含量確保實現糧食總產135億斤,佔墾區糧食總產量的1/3。二是建設全國粳稻加工中心。建三江管理局確定了以貿易為龍頭、加工為中軸、種植為基地、社會化服務為保障的產業發展模式。今年新建規模以上大米、稻谷油等加工企業19家,使全局水稻加工能力擴大到600萬噸。三是建設全國粳稻貿易中心。借助集裝箱受理站這一新型運輸通道,實現商品糧生產基地與國內大型物流公司的強強合作,全年經營糧食力爭達到150萬噸以上;以稻為媒,把『中國綠色米都』打造成全國優質粳稻米貿易中心。四是建設全國粳稻研發中心。管局成立粳米系列產品研發機構和產品質量檢驗中心,大力開發米粉、營養糙米、發芽米、淀粉糖、米蛋白、脫色劑和硅膠等深加工產品,引導加工企業參與高端市場競爭。

  中國糧食行業協會會長白美清說,建三江是我國水稻特別是粳稻增產潛力最大、開發前景最好、提供粳稻商品糧最多的主產區,是我國綠色現代化生產的基地和樣板。

  加快城鄉一體化 建設三江平原中心城

  為了打造『生態型、園林式、現代化』新型城鎮,建三江管局加快規劃城鎮、建設城鎮、經營城鎮、管理城鎮步伐。2011年將再整體搬遷106個居民點,共3萬多戶、10萬人遷入城鎮生活,全局城鎮化率將由2008年的46.7%猛增到90%以上,高出全國平均水平35個百分點;城鎮綠化率提高到37%。

  『十二五』期間,建三江管局圍繞建設『農墾第一大城』目標,實施民生工程,建設綠色建三江、現代建三江、幸福建三江。

  ——創辦一流教育,先後投資6億元改造危舊校捨100萬平方米,實現了集中辦學,高考昇學率達85%以上。為培養建設現代化大農業科技人纔,八一農墾大學將籌建建三江學院。

  ——提高醫療水平。目前,全局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已建成,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新建人民醫院4.2萬平方米,引進核磁共振、CT等多臺先進醫療設備。2010年建三江人民醫院邁入三級醫院行列。

  ——增加城鎮功能。新建文化廣場15個,建設老年休閑活動中心、藝體館、文化館、博物館、少兒活動中心、農機博覽中心、污水處理廠等。今年全局通村公路總裡程將達2400多公裡,新增樓房建築面積212萬平方米。

  1月22日,鐵道部運輸局已經批復建設建三江糧庫有限責任公司集裝箱受理站,開通建三江至營口港鐵路集裝箱運輸業務,建成後可實現年發貨量100萬噸以上。

  6月10日,前撫鐵路全線貫通,成為推動中國對俄經貿科技合作戰略昇級的新通道;9月1日,墾區第二條高速公路--建三江至撫遠高速公路將破土動工,成為建三江內部運輸的大動脈;10月1日,建三江至虎林高速公路將竣工通車。目前,墾區第一條民用機場--建三江民用機場建設前期工作正在加緊推進,墾區最大的物流配送中心正在規劃中。

  2011年作為『十二五』開局之年,建三江管理局提出:現代化大農業投入10億元以上,實現糧食總產135億斤,國內生產總值156億元,企業利潤1億元,人均純收入1.98萬元,經濟增長速度達到19.5%。在現代化大農業和城鄉一體化建設中實現領跑。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