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3日訊 11日,記者來到阿城區楊樹鄉,走近鄉村老教師張瑞學。6時許,記者和他走出家門,步行1個多小時、穿過五六公裡狹窄、坑窪的地壟溝和樹趟子;7時許,記者和他來到蘭旗小學。走在張瑞學堅守了34年的教書路上,記者感受到的是一名鄉村老教師的苦樂與執著。
張瑞學正在課堂上提問。
34年趟出一條教書路
從張瑞學家到學校,要先走過一小段土道,翻過一個布滿樹趟子的土坡,再經過一大片苞米地。苞米地旁邊是個大坡,穿過時只能走一個壟溝,溝裡坑坑包包,走起來左擺右晃。『這道你們城裡孩子是走不了啊!』看著記者步履維艱,老張笑著提醒說,在這裡走路必須一直看地不能抬頭,而且得『走貓步』,一踩偏了就容易崴腳。況且,比這糟的情況還多著呢———趕上下雨天,小道上的泥巴最深處有1尺,一腳踩不住就會摔跟頭』;冬天雪大時,小道上積雪齊腿深,老張會將膠絲袋子綁在腿上,防止雪將鞋殼兒『灌包』。並且,每邁完一步都要把腿『擰』出來,再邁下一步……老張樂呵呵地給記者比量著,似乎是在說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就這樣一條路,張瑞學每天往返,一走就是34年。老張講,他一直住在雙豐鄉北崴子屯,家和蘭旗村之間沒有直通的公路,除非從阿城城區裡繞道30多公裡;這條道雖然難走,但是條『直達』道,大約5公裡長。老張說,他夏天要走1小時20分,冬天差不多2小時。生活條件有限換不了住處,學校又沒條件安排他住校,這條所謂的『路』成了他去教書的唯一選擇。
一條皮褲和一個飲料瓶
老張辦公室內,有條破舊的皮褲和一個綁著布袋子的飲料瓶。提起它的用途,蘭旗小學的白校長嘆了一口氣,向記者道出了一個村裡人都知道的『秘密』。
張瑞學身材瘦小,這些年每天走地壟溝本來就辛苦,還要經常在雨雪中趟來趟去,更讓他的身體狀況變差。2007年,他走壟溝地時狠狠摔了一跤,右臂骨裂、肘部錯位,結果他不但沒請假休息,三個多月的恢復期裡反而硬是練成了左手寫板書。2009年11月,老張突然發現自己講課時,褲子就會被尿濕,去醫院檢查發現,他得了嚴重的腎炎和前列腺炎導致小便失禁。為了不讓學生和同事發現,老張自己買了一條不會『蔭』出來尿的皮褲,又弄了一個小飲料瓶,穿上繩系在腰間,以便接住尿液,下課再趁人不注意到廁所裡倒掉。就這樣,他每天中午打針,晚上點滴,堅持給孩子們上課。
提起有病的時候,老張說:『真的很遭罪!』老張指著穿著繩的飲料瓶說,當時沒別的辦法,便自己『捅咕』出這個接尿瓶。那時他帶的是畢業班,就怕自己一不在孩子都『放羊了』,這兩年病情控制得不錯,但一到天冷了或者『感覺不好了』,他還會把這一身兒套上。
我得『經管』學生一輩子
白校長透露,眼看著年近花甲、一身病痛的張瑞學走壟溝地、帶病堅持工作,學生、家長和同事沒有一個不心疼。了解到他的事跡,阿城區教育局提出要把老張調到鄉裡的中心校,或者直接到鄉政府上班,但老張沒同意。
『我離不開這些孩子,離不開這個學校。』老張說,這34年來,自己教過的學生至少有四五百人了,其中一個叫王晨光的女生後來考上北京交大,還有一個叫趙輝的讀到了哈工大的博士,如今在重慶一所大學當老師。當然,更多的學生就生活在蘭旗村。『有的一家三輩兒都是我教出來的學生。』
老張班上有個姓董的孩子,父親也是老張的學生,後來和妻子離婚了。因為家庭破裂,孩子患上了自閉癥,不愛說話,一和同學發生摩擦就開始吃紙、撞牆。老張看後心疼,幾次勸孩子爹媽復合,最終這對夫妻又走到一起了。家庭團圓了,加上張老師的每天加班輔導,這名學生從班級倒數第一的成績迅速提昇到全班前三名,如今已順利昇入楊樹鄉第一中學。有一天,小董爸爸捧著一箱雞蛋送到老張家,見老張不收,他當時就急了:『老師你成全了我們一家三口,我家也沒啥好東西,這個心意你說啥也得收下!』
『好』老師的遺憾和希望
談起老張,老伴陸雲華嘆了口氣,開始向記者『訴苦』———老張這些年全身心都撲在學校,家裡的事『基本指不上』。家裡一?多地、雞鴨禽蛋,甚至到井邊挑水這樣的力氣活,只能由她『全包』。老張幾乎每天都是早早走了,很晚回來,到家裡吃口飯,靠著那兒就睡著了,陸阿姨看著只能是又心疼又『來氣』。事實上,老張對家人也心存愧疚,他說,他兩個兒子都挺聰明,但都沒考上大學,如今大兒子在南方打工,小兒子在哈市周邊打工,自己一個月2000多元的工資,有時還打針吃藥,也剩不下多少。兩個兒子結婚時都沒蓋上房子,到現在還欠了二三萬元的『飢荒』。
離開老張家前,他拉著記者的手說,希望記者能給『呼吁呼吁』,現在蘭旗小學就8個老師,校長也在教課,學生愛上的音樂、美術還都缺人手。他快退休了,希望將來能有年輕老師關注農村,來到蘭旗小學,給這裡的孩子帶來知識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