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走基層】探訪中國最北端的公路『勘察設計英雄連』
2011-09-13 21:01:04 來源:東北網  作者:楊林川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勘察員們正在勘測路線。東北網記者 楊林川攝

  東北網9月13日訊(記者 楊林川)夏末秋初的大興安嶺景色秀麗,山水迷人。大山裡正活躍著黑龍江省公路勘察設計院市政分院的一支二十幾人的野外測設隊伍,他們不畏艱險,在未知的山林沼澤中探尋著未來加格達奇至漠河公路的最佳路徑,不斷地超越人類體能極限,以驚人的毅力和堅定的信念續寫著黑龍江省公路建設三年決戰勘察設計的英雄篇章。近日,記者深入大興安嶺林區深處去探訪這支『勘察設計英雄連』。

  清晨七點,記者跟隨著隊伍進入林區,此時這裡的溫度很低,需要穿上秋衣秋褲再加上一層較厚的外衣外褲纔稍有些暖和。頭和臉則要帶上蚊帽(一種可以將頭、頸全部包裹起來的帽子),勘察員李博告訴記者,這是為了防止蚊蟲叮咬。   

  省公路勘察設計院市政分院院長趙逵告訴記者,他們這支野外勘察隊伍已經來此工作大半個月,他們每隔25米便要用紅布系在樹木或灌木上作為記號,也就是他們俗稱的『打樁』。全長150公裡的加漠公路包括加樁一共一萬個樁,目前已經全部完成。隊伍此次將沿著『樁』再走一次,進行野外勘察工作第二步——地質勘查。

樹林中荊棘密布,方向難辨。東北網記者 楊林川攝

  中午十一點多,行走了大概四個多小時,由於林區荊棘密布、還要經常翻越山地,纔走了區區3公裡多。望著頭上方的炎炎烈日,記者有些眩暈,著實站不住。此時貼身的衣服也已經濕透,但帽子和外衣仍不敢脫下,大家誰都不想變成蚊子的午餐。

  『隊伍從清晨進山至日落返回駐地,每天都要經歷幾個季節的交替變換,傷風感冒是家常便飯,衣服從內到外天天浸透著淋漓的汗水。遇到陰雨天,雨衣雨褲密不透氣,汗水無法蒸發,衣服緊緊裹在身上,更是痛苦難耐。』五十一歲的副院長任淑加描述到。


 
野外地質鑽探是最艱難的工作。東北網記者 楊林川攝

  大興安嶺地區寒冷的氣候,致使地下遍布著凍土。准確測量凍土的分布和具體所在位置對於今後公路修建具有重要意義。此時,勘測員李旭和幾個同事正在向地下打鑽,目的就是測量該地域是否有凍土存在。趙逵告訴記者,其實野外地質鑽探纔是野外勘測最困難的一項工作。 『2米長的鐵鑽擰到地下就已經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了,最難的是還要把它從地下提上來,抽驗土樣。每次這項工作都需要至少兩三個人的通力合作,由於腳下地勢不平,土質軟硬不一,一個疏忽或稍微用力不均,極易傷到肩背和腰椎,甚至留下終身疾患』趙逵的聲音有些激動、眼眶有點濕潤。

  直到下午兩點大家纔找了塊空地坐下,快速吃了點發面餅和火腿腸,隨後繼續進行野外勘察。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記者深感體力全無,但看著勘察員們前行的身影,想象著他們數月如一日都在這種條件下工作,自己仍應該奮力跟隨。此時走到了濕地路段塔頭墩(一種高出水面幾十厘米甚至一米的草墩,由沼澤地裡各種苔草的根系死亡後再生長,再腐爛,再生長,周而復始,並和泥灰碳長年累月凝結而形成),墩下是冰冷的泥水,由於塔頭柔性大,墩上行走極其不穩,稍不注意極易崴腳或掉進泥水裡灌包。亂河套路段更是難行,溝汊縱橫,深淺不一,僅100多米的路程卻足足行走了一個小時。

搭建臨時便橋通行。東北網記者 楊林川攝

  河流淌水路段也是令人難忍受的,山間河流溫度極低,在測量河底縱坡時,要在水裡往復立尺,由於行走困難,時間相對較長,致使視鏡人員一站就半小時以上,雙腳冰涼,小腹疼痛交加。勘測員李旭說,『最長的一次連續30分鍾在水裡站著,回去發了低燒。我現在穿兩條褲子,外面一條雨褲,裡面還有一條速乾褲。這樣的話一旦灌包了水也不會瞬間進去。』

  晚上六點半,一天的勘察之行結束。記者跟隨勘察隊歷時11個半小時,穿越山區、林區、濕地十幾公裡,親歷了野外勘察的艱辛,感受了勘察工作者們無私、堅毅的品格,體悟著他們寬廣、樂觀的精神境界。

  省交通運輸廳總規劃師,有近四十年勘察設計履歷的陳少平稱這支勘察隊伍為『勘察設計英雄連』。『任何困難都壓不倒意志堅韌的外業勘測隊伍,雖然現在外業工作仍在進行著,但我堅信市政分院是一支堅強的隊伍,是一個團結的組織,有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任何困難也阻擋不住我們前進的腳步。與大興安嶺自然美景相協調匹配的高等級公路正一步一步靠近我們所有人』陳少平堅定的表示。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邵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