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牡丹江
搜 索
森林覆蓋率居全省第一 東寧綠水青山鋪展生態畫卷
2011-09-14 09:19:53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於林波 王良武 孫昊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9月14日訊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初秋時節,記者走進東寧縣,滿眼綠色讓人心曠神怡。東寧縣堅持不懈加強生態建設,目前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了82.3%,居全省第一位,並成為全國沿邊首個國家級生態示范區。

  『四大工程』拉開生態建設會戰

  東寧縣狠抓生態建設,源於一種強烈的生態危機意識。2002年以前,全縣共有侵蝕溝4434條,總面積1.4萬畝,每逢雨季,小到水衝沙壓農田,大到衝毀道路、房屋。自2003年起,東寧縣把生態建設作為『天字號』工程,通過實施退耕還林、插柳護岸、侵蝕溝治理、禁牧圈養四大生態工程,積極打造全國沿邊生態文明建設先導區。

  幾年來,由政府出資購買苗木,與綏陽林業局密切合作,采取靈活機制引導國有、集體、股份、個人齊上陣,大力推進超坡耕地退耕還林,共完成退耕還林16.6萬畝。而通過實施侵蝕溝治理工程,全縣實現了『大溝不下土、小溝淌清水、溝底是谷坊、溝幫是綿槐』。為解決牛羊放牧破壞樹木問題,自2005年起全縣開始推行禁牧圈養。

  東寧縣城西山屬上風口,如今,縣政府正有計劃地把這裡居住的三四百戶住戶搬下山來,在原地建森林公園。縣林業局局長劉兆銀告訴記者:『在東寧縣,對生態建設實行「一票否決」,由過去林業局一個部門「單兵作戰」到多方參與齊抓共管,徹底解決了過去「年年造林不成林」的現象。』

  既要金山銀山又要青山綠水

  在生態建設中,東寧縣堅持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一起抓,提出『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

  為調動全民參與生態建設的積極性,東寧縣規定『誰承包、誰治理、誰受益』,個人植樹造林,根據成活率由縣裡辦林權證,承包期50年,同時提供每畝50元苗木款。於是,一直沈寂的荒山、荒溝和荒灘一下熱了起來,過去廢棄的河灘甚至出現了競拍底價由100元漲至2.9萬元的『新聞』。到目前,東寧縣『綠色銀行』已催生650多個百萬元戶。順風公司2007年以來投入1.2億元,栽種了8萬畝樹苗,據匡算,50年後這些林木價值將達到300億元以上。順風公司董事長曹國華說:『我們公司從事過邊境貿易和礦產開發,把投資方向轉向綠色產業,更能體現長遠效益和綜合效益。』同時,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下,東寧生產的優質黑木耳也備受青睞,比市場價高出一到兩倍。

  近幾年,東寧農民人均收入節節高,已成為全省首個農民收入萬元縣。『十二五』末期,預計農民人均收入有望達到3萬元。

  這個縣還積極推動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為農民增收致富創造條件。藍莓、黃牛、紅松堅果林、蕨菜、葡萄、林下參等接續產業形成了一定規模。與東北林業大學合作成功研發了樟子松嫁接紅松技術,將紅松林結果時間由20年縮短為7年。目前,全縣已栽植紅松樹苗1000萬株,面積15萬畝,林木成熟後每畝林地僅產松子一項就能增收近千元。如今,東寧縣『趁熱打鐵』,正積極運作紅松堅果、建祿紅酒酒莊和萬頭種牛場上市。

  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環境

  『人養山、山養人』,通過以退耕還林、插柳護岸、侵蝕溝治理和封山禁牧為主的小流域治理,目前東寧縣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30.3平方公裡,實現了『小雨不下山、中雨泥沙不出溝、大雨不成災』,到處是『山頂綠樹戴帽子、山坡果園穿裙子、山腳良田系帶子』的景象。目前,東寧縣大片的植樹造林、河灘治理工程都已完成,生態建設已進入拾遺補缺、見縫插綠階段。

  山更青了,水更綠了,東寧縣還努力營造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生存的環境:區域內全面實行禁牧圈養,對農民建青貯飼料庫給予補貼;堅決打擊賣林蛙、非法捕魚、打獵等行為;闢建了省級鳥青山自然保護區;每年定期向綏芬河內投放大馬哈魚苗和灘頭魚苗,成為全國唯一連續20多年不間斷放流稀有魚苗的縣……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東寧縣梅花鹿、野豬、棕熊、?子漸漸多了,就連多年不見的野生東北虎也現蹤跡。由於野豬增多,對農民的莊稼造成一定危害,上級林業部門每年都批給東寧縣一定的野豬捕殺指標,但該縣卻主動放棄了這一指標,農民損失全部由政府『買單』。久而久之,農民保護環境的意識大為增強。

  如今,一幅『有山皆綠、有水皆清、獸走森林、魚游淺底、鳥翔長空,萬物和諧生長』的生態畫卷正在東寧大地上鋪展。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清凌凌的水、藍瑩瑩的天》等反映生態建設題材的多部影視作品在這裡拍攝。東寧,已成為國內知名的生態品牌。

責任編輯:代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