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黑龍江省電力大廈14年拆遷博弈 歷經反復曲折
2011-09-19 11:00:52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作者:譚啟首 劉希陽 張立馨 張大巍 李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19日訊

  編前

  9月6日,電力大廈主樓正式開拆。昨天,這棟16層的建築已拆除了5層。

  一座大樓的拆遷從提出動議到最後實施,歷經反復曲折,14年後纔塵埃落定。其拆遷路緣何如此之難?

  還原這14年拆遷的博弈過程,是對一個區域乃至一座城市規劃發展的反思。

  新晚報也希望通過記者的調查,為我市今後城市規劃、發展、決策提供借鑒。

  『昨天』紅圈處為修建電力大廈之前的綠地。資料片

  『今天』正在拆除的電力大廈。

  

  『明天』曾經的規劃方案之一,紅圈處為規劃的綠地。資料片


  電力大廈,一個時代的樣板意義

  黑龍江省電力調度中心(電力大廈),從批建到拆除,它的生命周期只有不過24年,其中還有14年是在拆與不拆的爭論中熬過的。

  有學者對此指出,這24年像全國許多城市一樣,哈市的規劃、建設及發展,正是經歷了從建設現代化高樓,到挖掘城市文脈,最終確定全面統籌城市發展思路的演變鏈條。

  原哈市規劃局局長張相漢的回憶或許能客觀地再現電力大廈起樓的動因。『提出建設電力大廈,是在改革開放之初,那時候幾乎各個城市的管理者都認為,建高樓大廈是城市進入現代化的重要標志,高樓的多少,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城市現代化程度的高低。』

  據我市一位規劃界『老人』講,當年電力部門申請建立黑龍江省電力調度中心,作為全省電力系統的中樞,選址確定在博物館地區,得到了大部分人認可。『因為這是經濟發展的大事,文化保護的意識普遍不強。』

  其實,在批建電力大廈之初,爭議的聲音還是有的,當時民間也有學者和規劃專家提出過,這棟大樓有可能會影響博物館地區的整體風格。但這種聲音很快被『主流』聲音淹沒,建樓成了一邊倒的選擇。

  此後,正如市民所見到的,1987年之後,16層的電力大廈風風光光地在博物館地區拔地而起,引領了哈市一時的建築風尚。

  張相漢告訴記者,電力大廈是當時哈爾濱的第一高樓,它的外觀及造型,某種程度也『模仿』了其他城市的『地標』建築,一舉成為哈埠高樓『模板』。

  隨後,在中山路上出現的原黑龍江電視臺辦公樓和友誼路上的民族飯店大樓,都能見到電力大廈的影子,它們一起成為那個時代哈爾濱城市發展的地標與符號。

  1997年,哈爾濱市政府常務會議確定拆除電力大廈,那時,電力大廈建成不過10年。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贊成與反對怎麼轉化得如此之快?張相漢感慨:『觀念變了,選擇就要變啊!』

  那時,哈爾濱的城市管理者已經有機會走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學習先進的經驗。『一看人家歐洲老樓老街區,保存得很完整,文化傳承得那麼好,他們一些建築與博物館地區的建築何等相似,價值相仿,並且被大片大片地保護起來,新建建築風格也是統一延續的,高度嚴格控制。』

  哈爾濱人及時反思促成了對電力大廈的拆遷提議。本報一位參與1997年城建報道的老記者回憶,當時這條消息曾在社會上引起極大的反響,群眾輿論都很支持拆樓。

  但由於種種利益原因,電力大廈成了各方博弈難決的死結,它的拆遷一等就是14年之久。

  而與此同時,也是在1997年,哈爾濱的另兩個歷史文化街區被挖掘、開發、保護起來——中央大街成了全國聞名的步行街;索菲亞教堂地區成了展館和休閑廣場。14年之後,兩者已成為哈爾濱城市旅游的靚麗名片,而博物館地區由於電力大廈的『矗立』,其文化和旅游資源被長期閑置和遺忘。

  1997年,成了三個街區命運的分水嶺。

  正如我市一位老規劃專家所說:『電力大廈是在合適的時間,出現在了錯誤的地點,它對於今後我們城市規劃發展全面統籌具有現實的樣本價值。』


   

  電力大廈與一旁的保護建築近在咫尺。   一棟樓與城市 個性的較量

  一棟樓的存在,影響著一個地區的整體風格。

  而這個地區,恰恰是哈爾濱整個城市風貌的代表。

  拆還是不拆?這場較量在我們這座城市一直持續了14年。

  電力大廈的『破壞力』有多大?

  博物館地區有多重要?原規劃局局長張相漢這樣解讀:『冰城夏都』哈爾濱,歷史文化名城是這座城市最靚的名片之一。

  博物館地區始建於1899年,它是哈爾濱市按照嚴謹規劃進行城市建設的最早地區。同時又是城市早期的商業文化中心、新城南北軸線的交點、五條道路的交會處、全哈爾濱市的制高點。張相漢說,博物館地區是早期城市建設的精華地區,現存11棟保護建築,其中Ⅰ類6棟,Ⅱ類3棟,Ⅲ類2棟。博物館地區的這些優秀建築及其所構成的整體空間環境,對強化城市的個性特征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哈爾濱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這座城市寶貴的無形資產。

  事實上,國內外游客來到哈爾濱旅游,博物館地區幾乎是必經之地。而立在博物館地區的電力大廈,卻因風格與周邊環境極不協調,嚴重破壞了博物館地區的和諧美和整體風貌。

  一棟樓,影響著博物館地區的形象。這個地區,恰恰是整個城市風貌的代表。有人說,破壞了博物館地區的特色風貌,其實就是破壞了哈爾濱整個城市的鮮明個性。

  博弈從上世紀末就已經開始

  查詢1997年之後的博物館地區城市規劃方案,電力大廈從未出現在其中。記者調閱了市城鄉規劃局1997年的《哈爾濱博物館保護地區整治規劃》,其中明確提出:『針對破壞影響傳統風貌較大的建築,如省電力調度大樓、省旅游局等建築,采取……拆除省電力調度大樓及搭建、插建的破舊房屋,在省電力調度大樓原址建設綠地,將省電力調度大樓遮擋的保護建築展示在博物館廣場。』

  張相漢回憶,1994年我市被國家列為第三批歷史文化名城,博物館地區是第一個歷史文化保護街區,按照保護條例,該地區整個街區的26公頃中心區域建築,都將被控制高度。就是說,所有樓房不能高過保護建築。相對於原意大利領事館三層小樓這座保護建築,電力大廈是必須要拆掉的。

  市城鄉規劃局曾經對南崗區花園街區、博物館地區進行過專項保護規劃,多次召開過專家論證會,在這些規劃論證會中,對電力大廈的意見都是拆除。


  14年漫漫拆遷路

  1997年,市政府常務會確定電力大廈應該拆除;2000年,市政府首次提出爆破拆除電力大廈;2004年,市規劃局第二次提出拆遷電力大廈;到2009年因地鐵工程,市政府再次提出拆遷電力大廈;直至今年6月末,電力大廈纔開始拆除,過程經歷了整整14年。在整個過程中,甚至引發了省政協委員的提案之爭。

  堅挺博物館地區改造都沒『拆動』

  1997年,經市規劃部門提報,有關專家論證,市政府常務會議討論決定:『該地區為我市唯一的保護地區。省電力大廈建築風格與周邊極不協調,需將其拆除,還博物館地區原始風貌。』

  1998年,我市開始博物館廣場周邊環境整治,當年省委主要領導到哈爾濱視察時就明確表示,電力大廈與整個廣場極不協調,應予以拆除。

  據當年負責整治工作的政府工作人員回憶,在1999年至2000年間,由於影響博物館廣場整體環境,我市拆除了位於國際飯店和北方大廈之間的9層原省旅游局辦公樓,並對博物館地區環境進行了規劃並實施完成。但在整治范圍內的電力大廈,卻『堅挺』地留了下來,沒拆動。

  對此,我市當年曾經負責綜合整治的有關領導回憶:『這座樓本來要在2000年定向爆破,然後將藏在其身後的原意大利領事館小樓進行保護。但最後在與電力大廈交涉時沒談妥,政府部門也因受制於電力大廈的特殊功能——負責全省電力調度,讓電力大廈的拆除事宜擱淺了。』

  爭議是去是留多次納入政協提案

  電力大廈的去留問題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很多市民通過媒體和網絡表示,希望拆除電力大廈。

  2001年,張天?等5位政協委員共同提出《博物館廣場省電力調度大樓不應拆除》的提案;2002年,5位省政協委員再一次提出省電力調度大樓不應拆除。理由是:『省電力調度大樓如果拆遷,損失粗估在億元以上。拆樓變成綠地將創造不出同樣的經濟效益。』

  但省政協委員、九三學社委員馬最良,在省政協八屆五次會議分組討論期間提出,省電力調度大樓拆遷實為恢復地區原貌,省電力調度大樓可以說是『混』在原有保護性建築群中間的『雞肋』,拆了之後……不僅是對歷史負責,而且將使哈爾濱的中心地帶形成獨具哈爾濱特色、建築風格統一的建築群。『拆遷時的確要承受一定的經濟投入和陣痛,但其對哈市的長遠影響和社會效益是不能用具體的經濟數字衡量的。』

  2005年初,市政協委員王麗梅、潘洋曾提案《拆除電力大廈、恢復尼古拉教堂原貌》。2008年、2009年,市政協委員韓建軍兩次提案,應加快拆除省電力大廈。

  失敗第二次動議拆遷僅達成協議

  我市第二次明確提出拆除電力大廈,是在2004年。

  市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按照相關法規,保護建築要確定保護范圍,保護建築周邊要確定緩衝區和發展區。緩衝區內的建築不論體量還是高度,絕不能超過保護建築。此前,規劃部門在確定花園街歷史文化街區復興方案時,曾明確提出,4片街區內的新建建築高度要低於68棟保護建築的房檐15厘米。『博物館廣場周圍有省博物館、國際飯店等歐式建築,形成了和諧、均衡的三角形布局,而電力大廈嚴重破壞了這裡的和諧美。』

  據我市當年負責城建的相關領導回憶,當年曾提出過電力大廈無條件搬遷,但最後也不了了之。後因全省電力行業發展,原黑龍江省電力調度中心容量已需要擴大,電力部門在開發區的嵩山路與漢水路進行了新中心的建設,但2004年省電力調度中心主體搬遷後,卻將電力部門的應急調度中心、『三產』及部分服務部門留在電力大廈繼續辦公。第二次拆遷行為宣告失敗。

  地鐵拆除電力大廈的最後『稻草』

  按照城市總體規劃,博物館地區是地鐵兩條線路的樞紐,這就要求在博物館地區修建樞紐站。電力大廈正在其上方,電力大廈不拆除,地鐵將無法實現博物館地區樞紐站的建設,更無法完成在博物館地區的換乘。

  隨著2008年我市地鐵開工建設,博物館車站遲遲沒有啟動,按照計劃,我市地鐵應於2012年12月30日通車試運行,電力大廈不拆除,將影響到地鐵博物館站的建設及地鐵一號線的按時通車。

  按照市建委、市規劃局2009年工作計劃:『因地鐵一期工程博物館車站建設的需要,電力大廈已被列為2008年拆遷計劃。按照計劃安排,電力大廈應在2009年上半年拆除。』但此事被拖進了2011年。

  今年上半年我市建設系統會議上,電力大廈拆遷時間被明確定格在6月30日。6月30日,市城鄉規劃局等單位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電力大廈正式開始拆遷。

  未來原址位置暫規劃為綠地廣場

  市城鄉規劃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根據目前規劃,電力大廈拆除後,地下將建設4-5層人防工程,其中1-2層用於地鐵工程,主要建設地鐵1號線和2號線中轉樞紐站,從根本上緩解城市乾道網和博物館地區的交通問題;剩餘兩層一部分用於停車場,一部分將用於地下商業。

  電力大廈原址將建設成一個3500平方米左右的室外廣場,與少年宮廣場綠地、華融大廈南側廣場進行整合,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商業業態,形成既相互聯系,又各自獨立、各具特色的整體環境。同時,在原意大利領事館保護建築與松雷大廈之間,將建設一座不高於50米的標志性商業景觀建築。


  今年7月,電力大廈開始設置圍擋,啟動拆遷。

  7月份,電力大廈樓下的商鋪貼出了拆遷大甩賣的條幅。   黃金地段拆遷背後利益賬

  電力大廈拆遷為啥這麼難?長達14年的曲折拆遷路背後有哪些利益博弈?在多日的采訪中,面對這一問題,很多部門負責人都是三緘其口。不過,記者仍從部分知情人士口中了解到了一些鮮為人知的內幕。

  拆遷補償款一直在談

  一名參與電力大廈拆遷補償談判的人士說:『如果拆遷補償款協議達成,(電力大廈)幾年前就拆了。』這位人士並不願意過多談及電力大廈拆遷問題,『這就像樓房動遷一樣,你不給人家錢,人家能搬嗎?』電力大廈的拆遷補償款應該是多少錢?記者得到的答復是——『市場評估價』。

  記者隨後找到一家經常從事拆遷評估的公司,根據電力大廈的位置,他們經過簡單計算後給出了保守的評估價格:每平方米在1萬元以上。這意味著,兩萬餘平方米的電力大廈,僅僅拆遷補償款評估價格就至少需要2億元。

  雖然在2000年前後拆遷評估價未必達到這麼高,但如果僅僅為了一棟保護建築或者一個文化街區,政府要拿出上億元來拆掉一棟樓,對政府財政無疑是巨大壓力,對決策來說也更艱難。對此,我市一名規劃專家這樣解釋2000年電力大廈沒有拆動的原因。

  不搬遷的N個理由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即使在省電力調度中心內部,對拆不拆電力大廈,也有不同的聲音。

  省電力公司一位相關負責人表示,反對拆除的原因之一,是原電力大廈於上世紀80年代投入使用,是合法建築,使用纔20多年。這個時間對於一個建築來說,還沒到拆除的時候,電力大廈還有能力繼續服役。這時拆除電力大廈,對於這個建築本身來說,顯得非常可惜。

  省政協委員曾經提出反對拆除電力大廈的原因,與這位負責人不謀而合,理由也是電力大廈拆除會浪費資金。

  對於市政府及專家提出的電力大廈破舊的樓體與周邊環境不協調問題,這位負責人認為,通過立面整飾等方法美化樓體,仍能達到使其美觀、不影響周圍環境的目的。

  作為最重要的理由,這位負責人提出,雖然在原電力大廈辦公的省電力調度中心部分部門及人員已搬至新樓,但電力大廈留下了應急調度室以及一條完整的應急系統。電力大廈拆除後,應急調度室要易地建設,而建設一套完整的系統,需要的資金高達幾億元。

  談判中的艱難對話

  『作為省會城市,哈爾濱的城市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與省直、中直單位打交道。在與市政府的談判中,省直、中直單位事實上掌握著更多的籌碼。電力大廈拆遷過程就是典型代表。』這是我市一位多年從事城建工作的某部門負責人的感慨。

  我市一位退休的市領導透露,電力大廈拆遷難,很重要的原因是省電力部門畢竟控制著哈爾濱的用電。『電力調度對於一個城市發展的重要性,誰都心知肚明。這也是電力大廈多年無法拆除的原因』。

  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每次動議拆除電力大廈的部門都是不同的,沒有一個持續性。而另一個原因是,在電力大廈14年拆遷過程中,談判雙方都曾經更換過主管領導,雙方談判是時斷時續的。

  用張相漢的解釋是:『涉及省市部門利益和關系時,市裡沒辦法給予較強的壓力。』多次參與電力大廈拆遷談判的工作人員則告訴記者,『與中(省)直部門談判,是很艱難的對話,更不用說此事要上報國家電網批准,這個過程也不是市級政府能夠控制的。』

  黃金地段的一筆『經濟賬』

  『電力大廈處於南崗區博物館中心地帶,這裡寸土寸金,換了誰都不願意搬。』采訪中,一位政府工作人員這樣說。那麼,這個地段究竟能產生多大的經濟效益?

  按照電力公司的說法,2004年之後,除應急調度室『留守』外,原電力大廈內辦公的省電力調度中心大部分部門及人員已經搬至新的辦公地點。

  記者從一家承包該大樓頂部廣告牌的廣告公司處拿到了他們的報價單,其中顯示,電力大廈樓頂廣告從2007年至2010年執行的廣告價位是每年75萬元。

  曾經在電力大廈位置經營的森馬服飾專賣店,一度開到了三層樓。記者輾轉從森馬集團哈爾濱分公司相關負責人處了解到,該公司從2008年開始租用電力大廈,共租用3層樓,總面積約3000平方米。

  據該公司一位領導介紹,當時森馬在電力大廈的店面面積是全市30多家店面中數一數二的,相對於銷售額,公司更看重的是該處店面的宣傳作用。當然,由於地理位置的優勢,每天該店面的客流量也非常大,在平時都是一般店面的兩倍以上,趕上節假日,客流量和銷售額更是會翻番。在采訪中,公司領導始終對該店面的租金諱莫如深,不過記者詢問一年租金是否會過百萬元時,還是得到了默認。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在電力大廈租賃房屋的企業並不是僅有森馬一家,還有很多商家將電力大廈作為寫字間租用。今年6月,記者曾進入還未開始拆除的電力大廈,看到其中4樓到13樓除了一些商服對外出租,其餘都是電力部門的附屬企業。部分企業表示四五年前就有通知說要拆遷,並且幾乎每年都有拆遷通知。

  對於電力大廈樓房的對外租賃價格,所有商家都保持沈默。記者對比同區域的大世界寫字樓,其辦公室工作人員介紹,該樓60平方米的寫字間,年租金為3.3萬元至3.5萬元間,這個價格可以作為電力大廈租金的參考。

  在這個黃金地段,一樓商服加上樓上寫字樓,無疑會為電力大廈帶來豐厚利潤。 


  電力大廈拆除大事記

  1997年,市政府常務會議確定拆除電力大廈。

  2000年,相關部門決定對電力大廈采取定向爆破。

  2002年3月,省政協委員馬最良在省政協八屆五次會議分組討論期間,提出應拆除電力大廈。

  2004年,規劃部門再次提出拆除電力大廈。

  2005年初,市政協委員王麗梅、潘洋提出拆除電力大廈的提案。

  2008年、2009年,市政協委員韓建軍兩次提案,建議加快拆除省電力大廈。

  2009年,市建委工作會議提出電力大廈應在2009年拆除。

  2010年11月29日,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聽取和審議了市政府關於全市城市設計成果的報告,包括改造博物館廣場地區,拆除電力大廈。

  2011年,市建委提出6月30日前拆除電力大廈。

  2011年6月初,在原省電力大廈內辦公的部門及人員開始搬遷。

  2011年6月30日,市城鄉規劃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電力大廈進入拆除階段。

  2011年7月11日,電力大廈拆除進入實施階段。

  2011年7月末,電力大廈周邊的商服全部搬遷完畢。

  2011年8月24日,電力大廈裙樓開始拆遷,主體四周開始圍擋。

  2011年9月6日,電力大廈主樓開始拆遷。

  拔『刺』之痛

  馬霆

  都說,博物館地區的電力大廈正在拆。聽說而已,我沒有親見,但我卻見過未倒的電力大廈,別別扭扭地『摻乎』在別致獨特的俄式藝術建築群中,大煞風景。

  然而,博物館地區所有建築中,『名頭』最響的恐怕就是這電力大廈了。只可惜,這『名頭』並非來自它的建築水准,而是其在該地區『卓爾不群』的『霸氣』,面對重重壓力仍『堅如磐石』的『堅韌』。

  這些年來,每次路過這棟大廈,心裡就不舒服。我想,許多人也都有我這樣的希望,就是電力大廈的倒掉。

  現在,它就要倒掉了。人們為之欣喜而奔走相告,為何?一位網友在帖子中說得直白:『電力大廈是哈爾濱心頭的一根刺!』

  因為它,博物館地區難以再現洋氣、美麗、獨特的歷史風貌,這是對城市傳統文化的傷害。

  因為它,地鐵博物館車站建設工程難以及時啟動,這是對城市發展的阻礙。

  因為它,市政府常務會確定的事情,多年難以落實,這是對城市尊嚴的挑戰。

  因為它,許多市民建言獻策,奔走疾呼,卻難見下文,這是對城市民意的蔑視。

  『刺』拔了,痛還在。痛定思痛,14年艱苦的拆遷歷程,值得我們好好想想——

  城市的利益應該怎樣更好地維護?城市的尊嚴應該怎樣更好地捍衛?

  當公共利益與部門利益發生衝突時,我們該怎樣依法有效地維護公眾的權益?

  當關乎城市發展的根本性、原則性問題遭遇挑戰時,我們該怎樣理直氣壯、毫不退縮、動員一切力量堅決去爭取勝利?

  這些關乎城市發展的問題,也關乎每位市民的利益。在一個以人為本的城市裡,市民的利益,就是城市最根本的利益。

  電力大廈的倒掉,具有歷史的必然。而拔『刺』之痛,更應時時警醒、反思並牢記。

首頁  上一頁  [2]  [3]  [4]  [5]  [6]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