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佳木斯
搜 索
同江向糧產7.5億公斤目標邁進
2011-09-19 16:23:16 來源:  作者:王立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19日訊 2011,注定對同江農業是不平凡的一年。一組數據:糧食播種面積水稻60萬畝,玉米60萬畝,大豆80萬畝。而一年前,這些數字分別是50萬畝、50萬畝和100萬畝。大豆從不可撼動的『老大』位置上滑落下來,而高產穩產的水稻、玉米則成功上位。這是市場的選擇,這是同江農民自發選擇。地處三江平原腹地的同江作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和全國生態示范市,擁有市屬耕地面積220萬畝,人均耕地面積達到2公頃。這裡開發較晚,生態環境良好、土質肥沃,具有發展綠色農業和現代化大農業的良好條件。然而,大而不強、大而不優是同江農業多年面對的老大難問題。

  怎樣抓好農業這一事關國計民生的基礎產業?搶抓『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機遇,全面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發展高產穩產糧食作物,提昇糧食生產水平,是同江市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做大做強現代農業的主導思想。

  2010年,同江市在調整農業結構上進行了大膽嘗試,實施了『雙50』工程,即發展水稻50萬畝、玉米50萬畝,當年調整即取得實效:糧豆薯總產突破了6.5億公斤,增產糧食2億多公斤。在此基礎上,今年,同江市進一步提出了實施『雙60』工程計劃,即水稻和玉米種植面積分別達到60萬畝,預計糧食總產量達到7.5億公斤。

  『抓調整,不用少用行政乾預手段,轉而主要依靠引導力』。曾幾何時,催種催收是農業農村乾部們的主業,乾部頭疼、群眾不滿。如今,同江的鄉村乾部們把重心轉變到提供技術、資金和信息服務,把『種什麼、怎麼種』主導權交給市場和農民。

  水稻、玉米調整結構需要大量資金,全市金融部門就把農業貸款發放的重點向這方面傾斜,今年累計發放7.11億元,用於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農民調整結構缺少樣板,同江市農村乾部就自己帶頭搞科技示范園區、科技示范帶,種給農民看、帶領農民乾,通過技術培訓、政策扶持、效益引導等方式充分調動農民調整種植業結構的積極性,全市發展科技示范區12個,示范面積8萬畝;『請外腦、引外力』助力農民豐收,全市大力推進場市合作共建,派出乾部到周邊農場掛職鍛煉,學習借鑒農場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管理理念,『農時與農場同步、標准與農場同步、管理與農場同步』,農業種植標准大為提高。從『讓我種、我要種』,從結構調整中得到實實在在效益的同江農民,今年發展糧食生產和科技種植的熱情被充分點燃。三村鎮拉起河農民代樹林去年響應同江市委、市政府號召,把自家8?旱田改成了水田,雖然經歷了春季低溫冷害,但水田超強的抗災害能力還是幫他獲得了大豐收。『水稻的純收入是大豆的五倍多,這讓我堅定了今後種水稻的決心。』和代樹林一樣,結構調整也讓許許多多同江農民真正嘗到了豐收的喜悅,全市結構調整進行的順風順水。

  如果說調整是糧食豐產豐收的戰略選擇,那麼良種良法就是提高糧食品質的戰術保證。航天育種、衛星定位、大棚育苗……這些高新農業技術如今正被同江農民廣泛應用。

  三村鎮農民王洪林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通過實驗應用等離子體種子處理技術,秧苗不得病、早出苗,成熟度和出米率提高。看到甜頭,周邊農民對這項新技術愛不釋手,同江市樂業、青河、同江鎮的29戶農民使用了這項技術;同江市三村鎮農民今年種地有了高科技做幫手,他們采用GPS衛星定位系統起壟,這樣起的壟,壟向筆直,千米壟距誤差不超過3厘米,能夠高效的保證作業質量;全市大棚得到普及、今年新建水稻育苗大棚2510棟,水稻工廠化浸種催芽基地10個,小棚育苗和慢撒子淡出視野,大棚育苗苗齊苗壯、能有效抗病抗倒伏,成為農民的首選。

  重視綠色、有機和品質,以前同江糧食泊來品較多,現在越來越多『同江造』走出省市,擺上了全國各大超市的貨架,參與全國競爭。清河香水稻合作社,以協會+企業+農戶的經營模式,大力推行訂單農業,實行統一購買農資、統一購買良種、統一技術標准、統一收獲、統一加工銷售、統一品牌等『六統一』,為農戶提供『產加銷』一條龍服務,輻射帶動周邊15個村的農戶走上致富路。『青河香』系列禮品盒裝大米如今已經走進了西安、昆明、沈陽、北京等大城市的超市,每公斤賣到17元;同江鎮永勝村『黃牛支書』徐守財發動群眾成立了水稻專業合作社,分別在臨沂和平邑兩地開設了大米直銷店,並與北京家樂福超市初步達成了意向供貨,永勝村水稻產品擺上首都市民的餐桌。不僅如此,同江農民還把農場開到鄰國俄羅斯,開發種植面積,每年離土創業就業的有5000餘人。外向型農業比重不斷增加,建立了現代化蔬菜基地,瞄准俄遠東城市餐桌,加大地產蔬菜、大米出口,2010年果蔬出口超萬噸,對俄出口大米7000噸。從粗放種植到精耕細作,從量變到質變,同江農業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嬗變,朝著現代農業的廣闊道路前進。

責任編輯: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