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9月20日訊 他們,生活在中高檔小區裡或周邊社區,卻整日與髒兮兮的垃圾箱打著交道;他們,雖不是專業的拾荒人,卻對各類廢品了如指掌。近年來,隨著市民陸續在一些現代化高檔小區的入住,他們的生活理念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廢紙盒、舊報紙、飲料瓶不再積攢變賣,而是隨手丟棄在家門前和小區垃圾箱裡,大量可回收垃圾也引來了拾荒者的身影,催生了一股『拾荒潮』,一些居民也加入其中,享受著不出家門就『賺外快』的樂趣。
老教師加入『拾荒大軍』
昨天,記者在走訪香坊區中北春城、南崗區福順尚都、道裡區恆祥城小區時發現,一些衣著整潔,手拎玻璃絲袋子的中老年人,在小區內的垃圾箱內翻來翻去,紙盒、泡沫、塑料瓶、舊報紙等都被他們翻出,簡單地擦試乾淨,再整齊地捆在一起放入袋內。
在中北春城小區27號樓門前,一名手拖拉杆箱的老大媽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只見她戴著金絲邊眼鏡,手上還帶著白線手套,每當在一個垃圾箱裡翻出廢品後,她便打開拉杆箱放入其中,不到兩個小時時間,箱內便裝滿了廢品。據這位周大媽講,她是香坊區的一名退休教師,兩年前兒女給她在小區內買了套住房,平日閑來無事在小區裡遛彎,到處都能看到被居民們丟棄的可回收垃圾,於是她便和老伴分成兩組,對小區垃圾箱進行翻撿,將垃圾分類後再到廢品回收站賣掉。
據了解,這些小區在哈市屬中高檔住宅,居民物質條件較好,部分小區物業公司又有明文規定,不允許保潔員私自賣廢品,這樣就催生一大批小區或周邊的中老年人來這裡『拾荒』,形成一股『拾荒潮』。
『拾荒』既增收又環保
在恆祥城小區4號樓一樓的樓道裡,幾個月餅盒子整齊地擺在了垃圾桶一邊,一位老大爺正在梳理舊報紙。據這位老大爺講,他是每天都看到樓內扔出不少商品包裝袋和盒子,有的包裝非常精美,就這樣扔了太浪費了,他撿這些垃圾,既可以補貼家用,也能使廢物再利用。
在福順尚都小區院內,幾位老人手拿幾個飲料瓶在院子裡聊天。居民於大媽講,現在不少人的生活理念都和以前不同了,沒有攢廢品的習慣,有些可回收的廢品與生活垃圾混在一起就這麼扔了,不僅污染環境,還讓人看著有些捨不得;居民李大姐講,她多年來形成攢廢品的習慣,只要陽臺小櫃裡裝滿了,她就背到廢品收購站去賣,不費啥力氣就能賺到錢,也算退休以後為家庭和社會做些貢獻吧!
據調查,與專業拾荒者相比,出現在高檔小區內的『拾荒族』們,大多數人不是以賺錢為目的,而是多年來養成了勤儉節約的習慣,同時將可回收的垃圾與生活垃圾分類,也對小區內環境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一些老年人甚至在小區公示欄中張貼告示,告誡一些居民在消費時要注意節能環保,盡量不要購買過度包裝的商品,避免造成沒有必要的浪費。
丟棄垃圾也是浪費資源
記者在香坊區亞麻大街的一處廢品收購站看到,被丟充的月餅盒堆成了小山,紙類購物袋和塑料包裝袋佔據了收購站的『半壁江山』。據收購站負責人講,近年來,收購站以廢銅舊鐵為收購主項,逐漸變成了紙箱和塑料制品為主。現在除了前來銷售廢品的專業人員外,也有大批普通居民定期提供貨源,使得該行業競爭也變得異常激烈,有時還要靠競相抬價纔能攬住客源。
據市環保局工作人員介紹,垃圾也是一種資源,其中的紙、塑料、金屬等都可以回收利用,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理念的變化,往往忽視了垃圾的回收利用,把它白白丟棄了,既污染了環境,還造成浪費。例如,電池和塑料袋的利用量在家庭中佔很大比例,如果不及時分類處理,隨意丟棄既消耗了資源又污染了環境。為此,環保專家認為,當垃圾被當作資源的時候,如何減少垃圾就顯得尤為重要,除了廣大市民認識上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各類企業在產品生產中,注重環保避免重度包裝,減少過度消耗,同時加強城市廢品處理的配套設施建設,使垃圾分類、電池回收等活動真正落實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