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1日訊 今年年初以來,在肉價、菜價、蛋價等此起彼伏上漲之後,哈市今年秋菜的價格將是怎樣一種情況?為此,昨天記者深入哈市村屯、市場進行深入采訪。今年年初計劃投資2億元的『糧改菜』項目,目前已建成了166萬畝大菜園,極大地豐富了今年7月下旬以來的蔬菜市場,也將秋菜價格拉低。
秋菜進入『角幣』時代
『去年這時土豆都是1元錢1斤,今年纔8角錢1斤,不但個大還圓。』每天都到市場購菜的李阿姨說,今年哈市菜價變化是從7月下旬開始的,從夏到秋,明顯感到菜價比去年的這個時候低。茄子夏天最低時纔2角錢1斤,頂花帶刺的黃瓜也就七八角錢,質量上乘的油豆角也不超過1元錢,每天買菜省好幾元。
近日,記者在道裡區河清街、安定街,道外區大水晶街等市場對商販進行了走訪,他們都反映今年夏天以來蔬菜價格確實比往年低。『以往菜價高時,老百姓買得較少,我們不敢進太多貨,賣不了第二天「蔫了」就是個賠。近兩個月菜價降了銷量大了,每天都要多上100多斤,一天多賺好幾十元。』河清街市場一菜販一邊給市民裝袋一邊對記者說。
市農委蔬菜處於鳳琴處長告訴記者,哈市今年實施了『糧改菜』工程,計劃投資2億元,新增蔬菜種植面積20.3萬畝,其中陸地蔬菜10.3萬畝,設施蔬菜10萬畝,全市蔬菜種植面積已達166萬畝,7月20日以後,隨著地產菜大量上市,茄子、豆角、黃瓜等價格從『元』時代進入了『角』時代。
『糧改菜』的衝擊效應
『種菜比種糧強多了,現在的西紅柿價格還不算高,要不然我們更肥了。』這是道裡區太平鎮立業村農民楊春茹向記者倒出的心裡話。她說,去年她家種的還是玉米,看到村裡有的人家建棚室種菜掙了錢,今年也建了5棟大棚,每棟棚能收入1萬多元,可比種糧強多了。
昨天記者在立業村采訪時看到,這裡是成片的大棚和溫室,共有800棟大棚、100棟溫室。有的村民正在自家大棚裡采摘西紅柿,有的村民正在往紙箱裡裝柿子,笑意寫在每個人的臉上。今年建了5棟大棚的李建彬給記者算了一筆細賬:一棟大棚佔地一畝,第一茬種黃瓜,『五一』上市,當時的價格是每斤1.7元,全部賣完後每棟棚純收入1萬元;現在正在出售的西紅柿是第二茬,目前市場上的西紅柿已飽和,他們生產的西紅柿都銷往上海、江蘇等地。全部賣完後,每棟大棚還能賺3000元,全年加起來,一棟大棚純收入1.3萬元,而種玉米每畝地純收入也就500元,差得太多了。
『糧改菜』還需良策扶
太平鎮黨委副書記白廣明說,該鎮今年『糧改菜』1500畝,全鎮共有10萬畝土地,計劃在『十二五』末期,『糧改菜』達到5萬畝。主要是通過鎮、村兩級部門向農民宣傳種菜的效益比種糧高的理念;另一方面,請專家向農民們免費傳授種植蔬菜的技術。此外,還提供澆灌用水、動力電,修建公路便利設施等,並協調有關部門幫農民貸款。
於鳳琴處長說,今年在全市建了24個設施蔬菜標准化園區,目前已投資5000萬元,對成片建設形成一定規模的設施蔬菜基地給予扶持。
一些農民對今年的收入感到滿意,也有農民對變幻莫測的市場價格表示擔懮。李建彬說,種菜,從一月份就得點火燒溫室,其間得燒掉三四噸煤,僱一個人每天成本也得六七十元,一個棚室的黃瓜種子得300元,西紅柿種子是1000元,再加上建棚室的大量投資,萬一蔬菜上市時趕上價低,可能就會虧本。『要是政府能有相關政策進行扶持就好了,像種糧那樣,有個最低保護價,這樣既能增加農民種菜的積極性,保證城市市場供應,穩定價格,又能增加農民的收入。』許多農民都有和李建彬一樣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