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1日訊(記者 顧碩)U盤因其容量大、攜帶方便的特點,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已是消費者日常消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數碼產品。然而市場上銷售的U盤產品卻是魚目混珠,假劣產品無孔不入,消費者即難辨別真偽,又難以擺脫消費陷阱。U盤陷阱常以容量造假、速度造假和品牌造假最為常見。
陷阱一:容量造假
容量造假是非法廠商目前最主要的造假方式。現在U盤產品的主流容量已昇高至8GB甚至16GB,且『容量越大越好賣』。業內人士表示,現在的1GB、2GB打磨之後可以直接冒充32GB或64GB銷售,而且U盤賣得還十分便宜,許多貪圖便宜的消費者樂此不彼,甚至知假買假。
知情人士透露,造假產品是一些山寨作坊將收購來的閃存盤芯片進行改寫。所謂改寫,就是用低容量、低成本的閃存芯片,通過專門軟件修改閃存的相關信息,改成大容量。修改閃存信息的軟件,就是業內常說的『量產工具』。造假作坊的『量產工具』是經過專門設計的,功能很強大,一天可以『生產』出閃存盤幾千個。
陷阱二:速度造假
專業的『量產工具』,能對閃存盤的讀寫性能進行暫時性優化,達到低速變高速的效果。目前市面上一些優質的閃存,能達到很高的讀寫速度,一般在30MB/s(讀)和10MB/s(寫)以上。但是經過『量產工具』優化的劣質產品,經過使用一段時間後就開始大量出現壞塊,讀寫速度就會下降,甚至整盤報廢。
個別造假廠商通常去市場收購淘汰的產品,有的則直接從廢舊市場回收芯片,或者購買海外電子垃圾進行『低速變高速』改裝。假冒和劣質的U盤產品大多來自南方的一些小廠。像U盤這類技術含量並不高的數碼產品,可以將配件進行兩次改裝,造假的過程也不復雜。有些甚至連『防偽標志』也有專門的印刷廠提供。
陷阱三:品牌造假
市場上銷售最多的假冒U盤產品,大多是仿冒國內國際的知名品牌。許多所謂大牌國際廠商的閃存盤,很多都是山寨貨。這些閃存盤大多是廠商外包給南方小廠加工的,再貼上名牌商標,賣的很便宜。
一位張姓女士曾在一家銷售金士頓U盤的商家,購買一款1G的金士頓U盤,張女士覺得金士頓是國際知名品牌,應該不會有假貨,但是在仔細檢查後發現,這款U盤還是有些不對勁。回去後她登錄了金士頓公司的官方網頁纔發現端倪,商家銷售的金士頓U盤,在顏色和同類款式上同網站所呈現的圖片根本不一致。不僅如此,市場上還發現根本不生產U盤廠商牌子的U盤。
目前看,現在市場銷售的U盤主要分為三類,一種是正規渠道的名牌產品,另一種是一些雜牌產品,還有一種就是假冒產品。這三種產品中利潤最大的就是後兩種產品。
針對以上問題,省消協提醒消費者要正確選購U盤。對於容量造假,用戶可以通過現場存儲大容量文件的方法,可以辨出真偽。購買要選擇保修時間長的品牌U盤。目前,國內大部分正規廠商都提供『一月包換、一年保修』的售後服務。購買U盤時,盡量選擇國內較為知名的廠商,這些廠商的產品通常在包裝上都有防偽標簽,消費者要留意觀察。購買地點,要選擇正規的、信譽度高的商場進行購買,並且及時向商家索要發票和信譽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