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哈爾濱電業局66千伏213變電站始建於1976年12月,坐落在群山環繞的哈爾濱五常市衝河鎮隆華機電廠旁,距五常市區119公裡。變電所建設之初主要為隆華機電廠供電(隆華機電廠屬小三線時期軍工廠、該廠主要生產軍工彈藥如炮彈、手榴彈等),後隨著該廠的撤並,變電所現在主要為衝河鎮及林業局35林場、38林場、東昇林場和長青林場等地區供電。
東北網9月26日訊 題:【走基層】大山深處的213變電所——黑龍江省電網采訪紀行
記者 岳雲雪
2011年9月22日,記者乘車近5個小時來到了位於哈爾濱五常市衝河鎮的66千伏213變電所,用一天一夜的時間實地體驗了值守人員的工作、學習與生活。記者與變電站當周值班人員張雲霄、王廷凱進行了一次『親密』接觸。
9月22日8時30分,采訪團一行17人駛離哈爾濱,隨著汽車飛快駛出市區,片片金黃的玉米地和稻田地便漸入眼簾。在大家伙目不暇接地欣賞著車窗外美麗的『五花山』秋色時,總會不斷地有那麼一基或者幾基杆塔悄悄地走進秋色當中。『能夠把這些蜿蜒曲折的電力輸電線路有機聯系在一起的就是我們的變電所。』在車上一直沈默的變電運行三工區主任張林濤介紹道。
時間在交談中飛逝。12時30分左右,在汽車大約穿越了半個小時手機盲區地段,駛過山下一個小村莊,再爬了一段坡路後,采訪團一行終於來到了本次采訪的目的地——坐落在山腰上的66千伏213變電站。
汽車還沒有駛進變電站,遠遠地就看見一個50左右歲的中年男子站在大門口向這邊瞭望。張林濤介紹,在門口迎接我們的值班人員叫張雲霄,是變電站值班長,今年49歲,今天跟他值班的是王延凱,今年已經52歲。
看到我們的到來,平時很少能看到這麼多客人的張站長顯然有些不知所措。『歡迎、歡迎,熱烈歡迎記者朋友來到我們變電所采訪。』一邊說著,他一邊拿起幾個女記者手中的背包,招呼大家伙進屋。
整個變電所由主控室、高壓設備間和一間臥室、一個廚房組成,看起來挺大的空間的室內80%都是設備,而留給值班人員生活的場所也就只有那麼10幾平米。在休息室裡,並排地擺放著兩張簡單的單人床,兩張床中間是一個已經裂開用透明膠布粘合的舊沙發,在沙發的對面就是他們每天唯一的娛樂設施——一臺用顯示器改裝的電視機……

心頭病:吃水、做飯、就醫難
『大家伙走了這麼遠的路來到我們大山裡,肯定都累壞了,休息一下,喝口水。』說完,張站長趕忙跑向廚房,為大家打水。『讓大家伙見笑啦,我們山裡條件有限,買不到礦泉水……』一邊說著,張雲霄氣喘吁吁地拎著一大桶水來到了大家伙眼前,並用事先准備好的瓷碗,一個一個地分起水來。
『這水是我們今天早上從老鄉家水井挑來的,絕對不比咱們城裡的礦泉水差,大家多喝點,有都是。』看著這一行人大口大口地喝著自己從兩公裡外打來的井水,張雲霄的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
嘴上說水有都是,其實這每一桶水都是張站長和王師傅他們每天早上五點從兩公裡以外的村民家挑來的。由於變電所所處地勢較高,成立以來,哈爾濱電業局曾幾次找來專業打井隊在院內打井均未出水,所以吃水也一直限制著值班人員的日常生活。為了能夠少浪費一點水,值守人員從來都不在變電所內洗衣服,每次來山上前,他們都要帶上幾套換洗的衣服,穿髒了就換下來放進包裡,然後等一周後換班的同事來了後背回家裡一起洗。最讓他們苦惱的要算是冬天,因為冬天取暖燒鍋爐需要大量的水,兩個值班員一天早上每人都要輪班挑上10多桶水。
『這要是不下雪還好說,就怕下起大雪。』張雲霄介紹,一旦下起大雪來,上山路上變得異常的光滑,一不小心連人帶桶就會滑進路邊的壕溝裡,輕者辛辛苦苦挑來的水白瞎了還得重挑,重者扭傷了腿腳。
張雲霄清晰的記得,那是今年春節過後的大年初六,由於連日來的幾場大雪把整個山鄉蓋得是密不透風,積雪用尺量起來足足有半米多厚,按期的周交接班也由於唯一的一輛交通車無法通行而一推再推。『春節那個月,我和老王兩個在變電所呆了20多天,當時吃飯和用水都成了我們倆每天算計的頭等大事。』張雲霄介紹,最初幾天由於是節日期間值守,加上工區准備的和他們自己帶的食物,還沒有出現什麼問題。可是隨著雪越下越大,進山的汽車遲遲不通,帶去的糧食和菜品沒到半個月就已經吃得精光,不得己他們只好到附近的村民家借糧和買菜,纔緩解了當時的糧食危機。
『不光吃水、吃飯是個問題,就是有點大病小災也很難得到及時救治。』 213變電所處在張廣財嶺七峰山的山腰,附近多為茂密的原始森林,只有山下軍工廠搬遷後留下的一些房屋可供附近村民和前來從事菌類養殖的養殖戶居住,因此周邊30裡內根本沒有醫院和衛生所,醫療條件基本上為零。
為了預防各種小毛病,如今上山前工區都要為他們配備一些常見的應急藥品,以備不時之需。可是一旦遇到突發患病,這點消炎藥就失去了作用。
據王廷凱師傅回憶, 2010年7月份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由於當天持續刮風、打雷、下雨致使當天值守的值班員耿志江、張輝宇徹夜未眠。為了怕設備受損,他們超常規冒雨巡視了十幾次設備。由於疲勞過度,49歲的耿志江在凌晨兩點復發了心髒病,經過多方周折纔聯系到工區,工區派車行程7個小時纔把他接回醫院。



苦寂寞:特殊天氣無法與外界聯系
在變電所休息室靠窗戶和暖氣片旁邊有這樣一張床,平時它是張雲霄的鋪位,可是一到夏季就立馬換了主人,這個主人就是『雷公爺』,因而這張床也有了個別名:『雷公床』。
說起這『雷公床』名字的由來,還有著這麼一段離奇的經歷。2009年7月的一個電閃雷鳴夜晚,張雲霄與王延凱像往常一樣,在晚上八點巡視完設備後便早早睡覺了,就在入睡沒多久,巨響的雷聲將他們驚醒。
就在他們剛剛緩過神來,一道白色的閃電當空劃過,緊接著就是一聲巨響充斥耳畔。『天啊,雲霄站長趕快救火,窗簾著啦。』說完,二人趕緊找來濕抹布滅火。經過一番折騰後,窗簾的火被撲滅了。但是再一看窗臺下面的暖氣片卻成了犧牲品。原來完好無損的暖氣片出現好幾個洞,並發出吱吱的打火聲。
『老王,暖氣片帶電了,你離那裡遠點。』張雲霄趕忙拉著王延凱躲到了走廊上,防止再次打雷可能對自身造成的危險。一整夜,二人再沒有睡覺,一直瞪大眼睛守候了一夜。
第二天,雨停過後,檢查一下設備,完好無損。可是,電視機、電話全部罷了工。
哈爾濱電業局變電運行三工區主任張林濤介紹,由於213變電所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原因,每年的雷雨季節這裡都是重災區。經常一場大雨過後,變電所的唯一的一條通訊電話線就會中斷。為此,這個工區也曾經想過多個辦法來解決,但效果都不是很好。
每年到雷雨季節,值班人員都提心吊膽,睡不好覺。張林濤告訴記者,山區雷雨天氣經常有響雷光顧,當地村民管這個叫『落雷』。為了防止山區落雷對人員和設備帶來的威脅,近幾年來,哈爾濱電業局先後在變電所周圍安裝了幾根避雷器,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雷擊對設備及人員帶來的危險。
新氣象:小菜地、電視機讓變電所有生氣
雖說213變電所值守人員的生活都很清苦,但是清苦的生活一點沒有改變他們積極的工作面貌和樂觀的人生態度,在變電所這一小塊天地裡,他們有著特有的生活。
在變電所院子內有一塊10米見方的開闊地,地裡種著大蔥、窩瓜。張雲霄拿起一個已經成熟的窩瓜介紹,為了能夠緩解吃菜難問題,變電所這四個人你一框土、他一挑水地硬是在這沙石地上種上了蔬菜。『我們這些可都是綠色食品!』張站長拿著自己種的大蔥自豪地說。
在變電所休息室裡,斜對著床鋪的一臺改裝電視機是整個所裡唯一的娛樂設施,也是大家伙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電視機是用一臺液晶顯示器改裝的,外面通過一臺『小鍋蓋』來接收信號。雖然,只能接收到中央臺、黑龍江臺及哈爾濱臺等少數幾個頻道,但是這對於他們來說已經是彌足珍貴。
『白天沒有時間看,只有晚上八點以後,我們纔能看電視,排解寂寞。』張雲霄介紹,由於山區雷多,電視經常被燒毀,這個改裝的液晶電視已經是在他來到這裡後的第三臺了,大家伙把電視看得異常珍貴,輕易不讓外人碰。只有到了晚上,一天的工作結束後,他們纔把它打開,看上兩個小時。黑夜中,電視機散發出的點點亮光在叢林中閃爍……
要是把哈爾濱的整體電網比作是一個平面的話,那管轄的2條500千伏、57條220千伏、134條66千伏輸電線路就是平面上不可缺少的線,而66千伏213變電站就是連接每一個線的76個點之一。張林濤介紹,整個哈爾濱區域電網只有『點、線、面』三者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纔能構建成為堅強穩定的區域大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