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花高價買有機蔬菜卻難辨真偽 市場監管亟待加強
2011-09-27 08:05:16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李天池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有機蔬菜讓市民難辨真偽。本報記者 高明攝

  黑龍江日報9月27日訊

  價格是普通蔬菜10倍

  500克的黃瓜價格要33元左右,500克的柿子價格要25元左右,還有諸如小白菜、豆角等這些蔬菜在被冠名為『有機』後,身價立馬翻番,售價竟是普通蔬菜的10倍。

  記者近日走訪了哈市沃爾瑪、中央紅、好百客、新一百等在內的多家大型超市。在遠大購物中心的好百客超市,記者看到一位阿姨在有機蔬菜的櫃臺前不時拿起蔬菜左看右瞧,最後還是把貼有『有機蔬菜』標識的黃瓜放回了超市櫃臺。『兩根黃瓜30多塊錢,貴得有點離譜。』記者現場隨機采訪了幾位顧客,他們均表示對有機蔬菜並沒有太多的了解,只知道質量好一些,但由於價格實在太貴,自己不會去買。

  一位售貨員告訴記者,有機蔬菜因為安全健康,一些家裡有老人小孩的人還是會買一點,但由於價格原因,在銷售量方面根本不能和普通蔬菜相提並論。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很多超市因為有機蔬菜銷售量少,價格昂貴、新鮮度無法保證,因此不願引進有機蔬菜。

  此外,采訪中也有一些市民紛紛表示,對有機蔬菜的真偽也心存疑慮,那麼多品牌,如何辨別真偽?會不會是『掛羊頭賣狗肉』?


 

  種植環境復雜成本高

  記者從哈市農委綠色食品辦公室了解到,哈市目前比較集中且規模較大的有機蔬菜種植基地是在哈市呼蘭區許堡鄉蒲井村,這裡有3400多畝地,其他零星的有機蔬菜面積則分布在各地區,且面積規模不大。

  就有機蔬菜價格問題,記者采訪了哈市農委綠色食品辦公室徐主任。他說,作物秸稈、畜禽糞便、豆科作物、綠肥和有機廢棄物是土壤肥力的主要來源,各種農業、物理、生物和生態措施是控制病蟲害的主要手段。由於有機肥施用量大、勞動力投入較多、產量較低等因素抬高了有機蔬菜的成本。

  有機產品的生產對環境和生產過程的嚴格要求,導致有機產品生產的成本高、效益低。采訪中,哈市農委一位工作人員以比較容易『招病』的黃瓜為例介紹說,從播種到收獲要40天~70天左右,這期間還要多次使用農藥和化肥,而用有機的方式種植黃瓜,則完全不能使用任何化學合成的肥料、農藥、生長激素等,連拔草也只能依靠人工。顯然,價格自然無法與普通食品保持一致。

  認證機構『魚龍混雜』

  有機產品的認證,是監管中的重要環節。目前,全國通過國家認監委批准的認證機構有20餘家,但實際上,除了『正規軍』,也有民辦中介『雜牌軍』。在認證有機蔬菜過程中,有關部門理應對其生長環境、生產流程、育秧等進行嚴格的審查。但據業內知情人士介紹,由於『正規軍』認證過程嚴格,導致很多有機食品生產企業跑到相對容易的『雜牌軍』那裡獲得認證資格,有些中介機構甚至『給錢就認證』。導致一些非有機產品冒充有機,普通消費者也很難鑒別。

  據了解,國內對有機蔬菜實行誰認證,誰管理。而目前哈市沒有有資格的認證機構,很多生產企業都把樣品拿到北京去認證,這些認證機構很難對有機蔬菜生產過程進行嚴格審查。哈市農委綠色食品辦公室負責人介紹說,因為與認證機構不是隸屬關系,認證資料也不會交付農業部門,因此很難進行監管。農業部門的工作主要是宣傳、引導農民種植有機蔬菜等,以及負責綠色和無公害食品的監督,對有機食品的監管尚不屬於他們的職責范疇。

  哈市政協委員牟學實認為,如果政府相關部門不介入到有機蔬菜的種植及管理過程中,這既缺乏了對有機蔬菜生產監管的約束力,又沒有法律足夠的支持,從長遠來看,這將會影響到整個有機蔬菜產業的發展。因此政府部門應該對有機蔬菜的生產、銷售以及認證機構等嚴格加以監管;此外,還應鼓勵有條件的農民種植有機蔬菜,並在政策上給予扶持,以此來降低有機蔬菜的高昂價格。

  一位涉農專家表示,有機產品的認證有效期為一年。從產品的外包裝上看,有機食品都印有有機食品認證標識,有機食品認證標識下面還標有產品認證編碼,根據這個編碼甚至可以追尋出這批有機食品種植的農場信息。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