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3日,街道上的垃圾堆。

9月24日,市容管理部門清理垃圾堆。

9月24日,市容管理部門清理垃圾堆後的街道。

9月25日,清理後又有市民在此傾倒垃圾。

9月25日晚,兩名收廢品人員在此扔廢舊物品。

9月26日,二次清理後此處又出現小堆垃圾,有人在此處倒垃圾。
東北網9月27日訊 23日下午
垃圾堆高近一米,安靜街道辦事處表示會去清理
23日下午,記者到現場看見,大垃圾堆佔地約十幾平方米,有磚頭、窗框等建築垃圾,也有爛水果、蔬菜和廢紙等生活垃圾,堆起一米來高。蚊蠅飛舞,氣味刺鼻。行人掩鼻而過,車輛小心避讓。不到10分鍾,先後有7個市民在此扔垃圾。
馬路車行道上怎麼會有垃圾堆?垃圾堆為啥沒人清理?記者就此與相關部門進行了溝通。
安靜街道辦事處一自稱負責此事的高姓男工作人員說:『既然有,那就去清唄。』他解釋,不可能每天都去清理,得看垃圾車和清潔人員是否有空。同時,街道辦只負責清理生活垃圾,這個垃圾堆內有大量建築垃圾,應該由市容管理所負責。他抱怨,大垃圾堆長時間無法徹底清理乾淨,時間一長,附近居民都認為這就是一個垃圾場,垃圾堆積如山就更加無法清理了。
24日上午
道裡區市容管理所清走垃圾堆,街面恢復潔淨
記者又和道裡區城管局市容管理所聯系。負責此事的工作人員孫傑表示,他們的職責是負責清理街面傾倒的殘土,後來擴展到居民裝修扔的建築垃圾。這個垃圾堆形成已有一年多,建築垃圾和生活垃圾混在一起,很難區分應該由街道辦負責還是由市容管理所負責。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該所曾多次清理這個垃圾堆,但兩三天後准保又冒出來。
24日上午9時許,市容管理所的垃圾清運車趕到現場。兩名力工用40多分鍾,將垃圾裝滿了載重量約為8噸的貨車。孫傑向記者出示了該處垃圾堆的清運記錄,從6月至今已清理40餘次,平均每三天一次,最多的一天曾運走兩車。孫傑認為,如果街道辦在垃圾一出現就及時清理,就不會讓附近居民受到暗示去扔更多的垃圾。10時許,有清潔工人將路面清掃得乾乾淨淨。
25日下午
新垃圾堆再次形成,清潔人員沒有及時清理
25日15時許,記者再次來到現場,發現一個新的小垃圾堆已然形成,以爛水果和蔬菜等生活垃圾為主。16時許,附近一廢品收購站走出一女子,將兩個暖瓶膽扔進垃圾堆。緊接著,旁邊一塑鋼窗廠的工人捧出一堆雜物,順手扔進垃圾堆內。隨後一段時間內,附近門市房不斷有人出來向垃圾堆內扔垃圾袋、倒菜湯,還有人竟隔著一道街將垃圾袋撇到垃圾堆裡。期間,有清潔人員走過,但只是將附近的垃圾歸攏到大垃圾堆內,卻沒有裝車運走。
19時許,兩個收購廢品的女子推著三輪車走到附近,從車上卸下一個類似浴缸的廢品,用錘子猛砸一頓,拆下有價值的金屬部件,剩餘的塑料部分被扔在道旁,垃圾堆陡然增高。
26日下午
垃圾堆屢清屢現,屢現屢清,根治行動進行中
26日下午,在前天的新垃圾堆被清除後兩個小時左右,地面上又堆積了很多大蔥葉子,異味刺鼻。下午14時許,一輛標有道裡城管字樣垃圾裝運車趕到,將所有垃圾清理走。因為清理頻繁,地面基本處於乾淨狀態。至下午16時許,暫時沒有新的垃圾堆形成。
記者就此采訪道裡區城管局業務科。工作人員牛滔(音)介紹說,該處的環衛保潔由街道辦和該局的清掃保潔大隊共同負責。當地距離安靜街市場較近,近日又值賣秋菜的高峰,再加上附近商戶的不文明行為,導致垃圾堆形成。該局將加大巡視管控力度,協調各部門分工,及早清除出現的垃圾,將垃圾堆遏制在形成的萌芽狀態。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對於垃圾堆的『死而復生』,保潔人員也很無奈。因為沒有執法權,他們在遇上這種不文明行為的時候,也只能上前勸阻,卻往往遭受白眼。為此,記者和道裡區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取得聯系。該局工作人員表示,將針對此處加強巡邏,發現亂扔垃圾的不文明行為後,將依據《哈爾濱市城市居民居住環境保護條例》和《黑龍江省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的相關規定,對行為人進行罰款處罰。本報記者楊銳攝
-記者手記
『破窗理論』和街心垃圾堆
形成的現實思考
既影響交通又污染環境的大垃圾堆始終清理不乾淨。4天的采訪讓記者深刻地理解了『破窗理論』的含義:公德的養成需要一種土壤。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詹巴斗曾做過這樣一項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一輛停在比較雜亂的街區,一輛停在中產階級社區。他把停在雜亂街區的那輛車的車牌摘掉,頂棚打開,結果一天之內車就被人偷走了。而擺在中產階級社區的那輛車過了一個星期仍安然無恙。後來,詹巴斗用錘子把這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根據這項試驗,提出了一個『破窗理論』。該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碎了一個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未得到及時修理,別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
『破窗理論』在現代生活中屢見不鮮。在一個很乾淨的場所,人們往往不好意思亂丟東西。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人們往往就會毫不猶豫地亂丟雜物,而絲毫不感到羞愧。
安德街上的大垃圾堆就是這樣形成的。在最初的第一袋垃圾被扔下後,隨後的人就會覺得『別人都扔,我再扔一個也沒什麼』、『這裡可能就是垃圾堆』。在這樣的環境中,附近居民的公德意識很快就被『被迫從眾』的心態抵消,公德行為隨之發生變化。
如何徹底根治大垃圾堆?
首先需要市民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不要給自己的不道德行為找出各種合理化的借口。
其次,需要相關部門避免因分工的問題而出現相互推諉的現象,及時將不文明行為遏制在萌芽狀態,讓不文明行為沒有生存的土壤。對於衛生環境的整治,其實也就是對存在瑕疵的外部道德環境的修復。潔淨的路面會給想亂扔垃圾的不能主動履行社會公德的人施加壓力,從而迫使他們履行不亂扔垃圾的社會公德。
安德街這個街心垃圾堆,既體現了哈市市民需要提昇道德素質,又體現有關部門應該提高管理水平,是哈爾濱『市民提素質、管理上水平』的一個極鮮活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