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省博物館展出《原始社會的陶塑藝術——鶯歌嶺小陶豬》
2011-09-28 08:11:54 來源:東北網  作者:張堯 岳中彬 孫曉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省博物館展出鶯歌嶺小陶豬。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 攝

  東北網9月28日訊(張堯 岳中彬 記者 孫曉銳) 27日上午,省博物館館藏精品『每月一星』系列展覽之二十五《原始社會的陶塑藝術——鶯歌嶺小陶豬》特展,為即將步入十一長假的人們增添一道歷史文化大餐。

  鶯歌嶺遺址是牡丹江流域一處典型的原始文化遺存,遺址位於寧安鏡泊鄉學園村西南約1.5公裡處,南距南湖頭屯2公裡。是一座東西走向的丘嶺,嶺的西、北、東端伸向湖中,遺址座落其上。它包含上、下兩層不同時代的文化堆積,其下層文化類型,是迄今已知牡丹江流域最早的一種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

  本次『每月一星』展覽所展出的這件小陶豬,是於1963年在牡丹江鏡泊湖南端的鶯歌嶺遺址發掘出土的,陶豬造型惟妙惟肖、體態各異、形象逼真,可以稱得上是原始匠人們的傑出作品。鶯歌嶺遺址共出土13件陶豬,多數已殘損,完整的只有5件。其中一只公豬,長6cm,高3.9cm。脊背高聳,吻端前突,軀體稍瘦,四肢短小,前肢佔有較大比例,帶有明顯的『野性』特點,分析應該是剛被人類馴養不久的野豬,是野豬向家豬過渡的品種。

  一母只豬則姿態悠然,體態勻稱,比例得當,尾巴自然地搭在臀上,身長6.9cm,高4.6cm。原始匠人在豬頭上用小木棍戳了兩個三角形的小孔,當做眼睛,更是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其顯得活潑異常。另一只陶豬,呈黑褐色、高3.6cm,長5.1cm,形象最為生動,形態看似它受到了外界的某種驚嚇,兩耳豎起,後腿力蹬,做奔跑狀,原始的匠人門用藝術的形式把它生動地展現出來。

  這些精美的陶豬都是原始匠人門在通過大量的對生活細節的細心觀察後纔創作出的珍貴的寫實藝術作品,鶯歌嶺出土的小陶豬不僅是研究早期家畜飼養和原始雕塑藝術的珍貴資料,更揭示了原始社會的生產生活風貌,是黑土地上尤為難得的藝術奇葩。

責任編輯:代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