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9日訊 又是秋風起,又見秋菜來。
隨著一輛輛農用車滿載著大蔥、土豆、白菜,帶著豐收的氣息和秋天的味道駛進市區,小街上、居民區內,隨處可見市民熱熱鬧鬧挑選秋菜的景象。27日,記者跟隨在香坊區古香街口的秋菜車賣了一天的大蔥、土豆,親身感受著本地市民多年不變的『秋菜情結』。
10天賣出2.5萬公斤雞腿蔥,價格『三級掉』
早4時30分許,趙永錄從自家的農用車裡爬起來,在車裡睡了一夜,渾身酸疼。此時,小趙媳婦已經把電子秤擺好,叫醒了在別人家車裡過夜的15歲女兒起來幫忙。早市上的人陸續多了起來,買蔥的人逐漸聚攏過來。這車蔥是頭一天晚上運到的,凌晨2點多下了場大雨,大蔥被澆後易爛,小趙第一時間跳到車頂,拉上苫布。
小趙家在雙城市公正鄉富裕村,今年種了10畝大蔥、20畝土豆,大蔥收成近2.5萬公斤。為了搶先上市賣個好價錢,他比別人先收了4天,18日第一個把大蔥拉到古香街,佔了街口最靠近早市的好位置。早晚市是一天的兩個銷售高峰,小趙種的是有名的『雞腿蔥』,蔥白結實,水分適中,冬天凍後也不出『鼻涕』。一車大蔥約7000公斤,三天就能賣出兩車。小趙看一車蔥快賣完了,就提前打電話,讓老母親在家僱人。第二天早6時許,僱工們下地『起』蔥,晚18時許,開空車回家的小趙就能裝上滿滿一車大蔥,再次上路,一個半小時後又趕回古香街。
記者眼前的是小趙家最後一車大蔥。9天內,小趙的蔥價實現了『三級掉』,從最初的每公斤1.4元降到1元,27日這天賣0.8元/公斤。
土豆大袋裝不好賣,現買小編織袋重新裝
9時許,早市大批人流逐漸散去,小趙一早上賣了1600多公斤大蔥。可地上成堆的土豆只賣了20多袋。小趙說,今年『起』土豆時都裝的45公斤一袋,運到城裡纔發現,市民一次買不了這麼多,自己送貨上門扛著也費勁。於是他特意買回50多條小編織袋,不忙的時候將大袋倒成18公斤左右的小袋,每袋20元錢,銷路一下打開了,但是忙不過來,大蔥賣不了會掉秤,所以土豆就剩得有點多,『實在不行拉回家,挑出個頭均勻的下窖儲存,明年春天再賣。』
11時10分吃完當天第一頓飯,小趙、孩子和來幫忙的二嫂各自找地方補一覺,連著忙了六七個小時,都累乏了。小趙媳婦一邊看攤,一邊拎了幾捆蔥下來,逐一打開捆重新整理,按粗細分成兩堆,細的剝下乾皮和老葉,乾淨整齊地系成兩公斤左右的小捆,留給那些買蔥現吃的市民。蔥白粗大、結實的捆成大捆,買蔥儲存的市民最喜歡。小趙媳婦說:『僱人進地拔蔥、打捆時,為了搶時間,來不及細分。現在的城裡人買秋菜也講究品相了,按粗細不同分開賣,省得說咱的大蔥「夾餡」。』
中年人買秋菜為懷舊,就像過年時包餃子、端午節吃粽子一樣
11時40分許,一位打扮入時的女士來買大蔥。這位姓葛的女士家住香山小區。她說,自己53歲了,從結婚就和公婆住在一起,每年都和婆婆一起買大蔥、土豆、醃酸菜。如今婆婆過世了,冬天咸菜也豐富,可是看著成車的白菜、大蔥,心就癢癢。買一捆大蔥、一小袋土豆,再醃10棵酸菜,『有對婆婆的懷念,也是一種生活情趣,就像過年時包餃子、端午節吃粽子一樣,想應個節氣,家裡儲了秋菜,日子纔過得有滋味。』
正說著,做電梯售後服務的市民郭先生趁著午休來買兩捆大蔥。他一邊擇蔥一邊說,買秋菜是從老爹老媽那繼承下來的傳統,一家三口人吃不了多少,但是要不預備點大蔥、土豆什麼的,總感覺好像缺點啥。
老人買菜帶出兒女家的份兒,年輕人買菜為孝順
記者跟了一天看到,秋菜車前多是60歲以上的老人。買好蔥,六七個老太太圍著大蔥車就地剝皮、掐葉,有的老人還自備了小馬紮,太陽曬過來暖暖的,場面很溫馨。聽老人們聊天,都說自家兒女正是乾事業的時候,沒時間也沒心思准備秋菜,老人買的大蔥、白菜都帶兒女家的『份兒』。
14時許,一對不到30歲的小夫妻在大蔥車前駐足,記者眼前一亮,這是一天來菜車前出現的最年輕面孔。小伙子隨手拽過一捆蔥,6.4公斤,小趙媳婦抹零收了5元錢。年輕女子說,他們結婚4個多月,和婆婆住在一起,自己壓根兒沒買過秋菜。聽公婆說要買大蔥,又犯愁拿不動,小兩口琢磨著不如買捆蔥回去盡盡孝心。『一捆不夠吧?』『回去問問老媽,不夠再來……』兩人喜氣洋洋地將大蔥裝進汽車後備廂拉走了。
16時起,下班回家的人多了,大蔥車前又忙碌起來,小趙從車上一捆捆往下拎蔥,媳婦忙著過秤、收錢。19時45分許,天黑了視線不好,買蔥的人越來越少,小趙決定早點收攤,他粗略算了一下,全天共賣3000多公斤大蔥,到手2000多元錢。天氣預報說28日降溫,一家人要早點睡覺,攢足體力,28日早市賣力乾一陣兒,把車上的4000公斤大蔥賣光,早些回家把地裡的白菜收了,趁著國慶節市民放假,及時把秋白菜運進城裡,肯定還能趕上好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