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齊齊哈爾10月8日訊 國慶節正值金秋,鶴城農民過得如何?忙些啥?莊稼收獲得怎樣?節日期間,記者驅車數百公裡,穿梭在鄉村,與農民零距離接觸,親身感受好政策、機械化、高科技帶來的無盡喜悅與快樂。我們在其中采擷幾朵靚麗的浪花以饗讀者。
稻米粒雖小真來錢兒
10月2日,記者驅車一路北上,來到富裕縣友誼鄉農民王曉光家。還沒進院,笑聲、歌聲就已飄進耳中。『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啊……』王家哥幾位一邊哼著歌曲,一邊往場院卸已脫完粒的水稻。小王介紹,他家種了300畝水田,雖說今年積溫低點,但畝產仍不低於往年,平均一畝地少說也能打個1200斤。按眼下的市場行情看,今年純收入少說也在10萬以上。小王還說,『等水稻出手,就買臺大機械,明年再外包些地,擴大規模,有規模纔能有效益不是。』臨別時,笑聲、歌聲仍在場院上空回蕩。玉米咱的『金棒子』
10月3日,天氣格外好。走進克山縣西城鎮農民戚英家,院內玉米堆成了小山。嘮起今年的收成,戚英介紹說,由於采取機械收割,200來畝地只用了幾天就收獲完畢。今年,家裡與往年不同種調整了種植結構,增加了玉米減少了大豆,玉米采用的是『吉單27』新品種,為了克服春季低溫的不利影響,玉米采用的是催芽做水種植,出苗非常好。快上秋兒的時候,氣溫較高且降雨偏少,為此家裡的噴灌設備顯示出了威力,不到10天的工夫兒所有耕地澆了一遍『增產水』,莊稼長勢格外喜人。雖說剛剛收獲,但從目前的情形看,玉米畝產少說也能達到1350斤,大豆畝產也在400斤,比去年明顯高出了一大截。問起今年能收入多少,戚英家一樂伸出兩個巴掌,10來萬兒,玉米當今已變成了『金棒子』。
整地蓄芳待來年

當記者來到克山縣北聯鎮新興村時看到,耕地裡,凱斯485、維美德171等6臺套大型聯合整地機械撒開了歡兒,松、翻、耙、旋連續作業,機械過處,土壤一次性都達到了待播狀態。
在地頭兒,我們見到了村支書宋金貴。宋支書指著正在作業的機械說,全是大馬力,而且歇人不歇車,晝夜開工,最先進的美國進口凱斯大型農機,單機每天深松復式整地可達1500畝。全村2萬多畝耕地一周的時間就全部完成整地,實現黑色越冬。這也叫蓄芳待來年嗎。而且整地結束後,村農機合作社又要到鄰近村和周邊鄉鎮掙『外快』。
采訪中,宋支書告訴記者,從2004年起,村裡對全村2萬多畝耕地實施了『反租倒包』式的規模經營,連片種植給大農機作業提供了用武之地。反過來,大農機作業又促進了大農業的發展。到去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已達7641元、村集體純收入達到437萬元,分別是新農村建設前的1倍和10倍,今年也一樣會再躥高。
葵花綻放效益高
10月5日,記者驅車回頭向南,來到甘南縣長山鄉。在農民吳章山家,全家人正在晾曬剛收獲的葵花。說起種葵花的事兒,老吳告訴記者,過去種地也和別人一樣按老方法,產量上不來,自打前年開始按照縣裡提供的標准化要求種地後,收成與收入開始同步增加。去年,30多畝葵花選用的是縣裡有名的『甘葵2號』,到秋兒一上稱,畝產380多斤,去掉成本純收入有1.7萬元入賬。今年,老吳一使勁把標准化葵花的種植面積擴大到150多畝,采取的是縣裡統一要求的90厘米大株距種植,施的是縣裡統一提供的測土配方專用肥,葵花長的個頂個的壯實,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通過此次國慶走基層、進農家,看豐收話喜悅,一路所見所聞,使記者深深地感受到,近年來齊齊哈爾市在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上給鶴城農業所帶來的巨大變化,而現代農業的發展也必將驅動鶴城的農業、農村和農民生活奔向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