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0月11日訊 九月稻花香,又到豐收時。『秋分』前後,記者深入依安采訪,一臺臺收割機在田地裡快樂地穿行,沈甸甸的稻穗,黃橙橙的玉米,蹦跳跳的大豆,一派豐收美景。據測算,依安今年糧食總產將達到28億斤以上,同比增產42%,實現了歷史新跨越。
在依安奈倫公司的馬鈴薯種植基地收獲現場,4臺大型馬鈴薯專用收獲機犁過之後,一顆顆圓實的『金蛋蛋』瞬間翻滾出來。基地負責人告訴記者,自2006年以來,公司就采取龍頭企業+基地模式,已由最初的0.3萬畝發展到1.5萬畝。今年,企業新購馬鈴薯收獲機15臺,實現了從整地、起壟、施肥到收獲等主要環節全程機械化作業,平均畝產可達2.8噸,機械起收是人工收獲的30倍以上。
在新發鄉新裡村,目前省內成品薯交易量最大的鑫宇馬鈴薯購銷有限公司裡,記者看到工人們正在忙著往儲藏窖內運儲馬鈴薯。企業負責人介紹,近幾年隨著馬鈴薯種植面積的擴大和產量提高,馬鈴薯生產上的季節性和需求上的持續性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公司建設4000噸標准化儲存窖,改變了原來只能季節性生產的現狀,不僅延長企業生產周期,解決加工企業長期生產和原料供應階段性之間的矛盾,更實現了加工鏈條向後延伸。
新品種、新技術推廣與應用,是依安縣豐收的一個重要因素。新興鄉東榮村結合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和低產田改造工程,加大改造力度,今年新增水田5000畝,如今東榮村成為遠近聞名的水稻生產專業村。據了解,全縣水稻種植面積由去年的18.4萬畝增加到今年的22.8萬畝,據初步測產,平均畝產可達500公斤,畝增產40公斤。今年全縣引進30個良種,播種面積達到398萬畝,良種覆蓋率達到90%以上。
上游鄉建明村農民劉光榮是全縣有名的種田大戶,他告訴記者,今年種了800多畝大豆,現在從種到收都是大機械作業,幾天時間就忙完了,現在種地不再需要出苦力了。『如今種地已經完全不是原來的概念了,現在平均每個鄉鎮擁有3個大型農機專業合作社,機械化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依安縣農機局局長薛建華的一番話道破天機。目前,全縣已擁有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57個,其中組建千萬元農機合作社37個,百萬元農機合作社20個,全縣大中小型拖拉機保有量20085臺套,綜合機械化程度達87.6%,農機合作組織發展數量居全省之首。
大農機,不僅極大地釋放了生產潛能,更在觀念上給農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