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伊春10月13日電
——雙豐局在創業中加快發展系列報道之三
喜看雙豐多變化,城鎮面貌換新顏。
在雙豐局,讓你感受最深的是城鎮面貌的變化,這是他們創業成果的最直接表現。
三年,一千多個日日夜夜,曾經夜裡漆黑一片,破舊棚戶區與農田交錯的雙豐,今天已變得高樓廣廈櫛次鱗比,車水馬龍熙來攘往,燈火璀璨夜景迷人。
雙豐林業局變了,翻天覆地,日新月異。『自立自強、艱苦奮斗』的雙豐精神,加之發展速度與創業激情,鑄就了今日的雙豐。
2008年,我市啟動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棚戶區改造工程,圓林城百姓的安居夢。
小城鎮,大戰略。雙豐局緊緊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機遇,確定了『一年打基礎、三年大變樣、五年建設社會主義新林區』這一總體思路,以保障性安居工程及小城鎮建設為核心,吹響了森林生態小城鎮建設的集結號。集中全局力量,攻堅克難,創城鄉面貌改善之業,傾力打造潔淨、清新、靚麗、富裕、和諧的新林區。
以功能為核心,科學謀劃城鎮功能布局,把棚戶區改造與城鎮總體規劃相結合,是雙豐局改善城鎮面貌打出的第一張牌。
為啥要以功能為核心?說白了,就是宜居,改善群眾生活環境質量,讓百姓住著舒服。
雙豐林業局是一個先生產後建設的森工企業,城鎮建設因陋就簡,歷史欠賬多。
『還清歷史欠賬,就要以棚戶區改造為突破口,樹立城鄉一體化建設理念。局址邊緣向中心區域聚集,山上居民向山下集中,實施生態移民,進行林場(所)撤並,全力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雙豐局黨委書記安東說。
局長陳光輝告訴記者:『作為全國森工系統出了名的「小老窮」,為彌補資金不足,我們千方百計籌措資金。三年時間,投入近1.5億元,新建住宅樓116258平方米,完成平房改造20000平方米,改造棚戶區52561.29平方米。投入7000萬元解決群眾出行難題,實現了東西兩線林場所道路貫通和林企公路主線路面硬化,昇級改造了局址主乾道、家屬區主巷道和中心林場道路。』
新樓拔地起,公路村村通,百姓心裡這個樂呀。
『東西兩線林場所道路都連通啦,林企公路主線也都硬化了,從林場到局裡的乘車時間減少了一半,來回走省事多了。』
『「揚灰街」、「水泥路」徹底消失了,賣糧、賣菜,買東西,可方便了。』『多虧有棚改工程,要不俺現在可沒錢買新樓。當然樂啦,平房再好,也不如住樓啊,不用劈柴火燒爐子,還有上下水,上個廁所也方便,省心了。』
『俺原來在山上,林場所撤並,生態移民,俺就搬局裡來了,也買了樓……』
句句都是百姓的心裡話。
特別是企業和農戶更開心,因為雙豐局借我市建設伊綏高速的有利契機,通過多次爭取,伊綏高速在雙豐設了出口,修建了互通區。
這可是雙豐一件裡程碑的大事,為了爭取建互通區,局領導沒少下功夫,可算是『說破了嘴,跑細了腿』。互通區建成後,雙豐到哈爾濱150多公裡的路程,一個半小時就可到達,讓雙豐融入了哈爾濱的都市圈。更重要的是它解決了兩個大問題:外銷和進貨。道路通暢,原材料采購和產品外銷順達,就拿常規種植一項來說,全局職工每年可增收350多萬元。
現在一提這事兒,雙豐百姓還直拍巴掌,都誇雙豐領導班子具有前瞻性眼光,說至少造福雙豐50年。
好事辦實,實事辦好。為了讓職工群眾以愉悅心情享受棚改惠民成果。雙豐局還從多方面著手投入資金,加大基礎設施的改造力度,讓職工群眾生產生活環境得到優化。
投資1700多萬元完成了中小學校捨改造,增添了齊全的現代化教學設施,使中小學硬件建設達到全市各縣(市)區(局)一流水平。同時,免除了林場所學生宿費,出臺了《助學基金使用管理辦法》,保證了各類家庭子女就學。
投資1000多萬元建設了職工醫院新址、2處林場衛生院和6個社區衛生院。並更新醫療設備,購買了CT、半自動生化儀、血球分析儀、放射線等醫療設備,購買了120救護車。推行『低價醫療』和『惠民醫療』政策,將職工醫院藥品加價率限定為8%,職工醫療保險支付上限由6000元提高到8000元。
投資600萬元改建祥和廣場、老乾部活動中心、退休職工活動室,並增加了休閑娛樂設施和健身器材,初步實現了『文化活動有陣地,全民健身有場地』的目標。
針對水質差、季節性供水不足的實際,采取了建設水廠、改造管網等治本措施,實現了局址供水無盲區。加快林場所飲水安全體系建設,3000多林場人結束了長期飲用地表水的歷史。
投資892萬元實施了供熱廠三期供熱改造,使供熱能力由原來的15萬平方米提高到60萬平方米,既滿足了當前的供熱需求,又保證了今後一個時期的發展建設需要……
以生態為基礎,以景觀為依托,彰顯森林生態小城鎮建設特色,是雙豐局改善城鎮面貌打出的第二張牌。
追求現代的設計理念,在規劃上與城鎮建設有機銜接。打造城鎮園林品位,局部建設與整體風格相統一,高、中、低綠化形成層次錯落配置,增加跳躍感,效果上靈活多變,層次分明,彰顯『城市叢林』生態景觀魅力。
堅持向城市高標准看齊,把局址綠化作為主戰場,本著和諧、適用、特色突出的原則,實行『點、線、面、院』同步推進。點:即局場角落、閑田隙地、見縫插綠;線:即道路兩側,消滅『光杆』路;面:即廣場,進行立體式綠化;院:即單位工作區,有院就有樹、有綠。
按照喬、灌、藤、草合理搭配,針、闊、彩、果相結合的原則,栽植樟子松、紅皮雲杉、銀中楊、槭針闊葉喬木600餘株,花灌木2萬株,草坪3000平方米。全面完成了局址『四路、一區、一廣場、一公園』的綠化任務和四個中心林場所址綠化,以及15公裡林企公路綠色通道綠化任務。
以創造『整潔、衛生、文明』的城鎮環境為目標,增加機械設備投入,保證了日常清潔保潔的需要;下大力氣整治城鎮環境,治理污水排水溝46條,完成庭院建設25萬平方米,鋪設馬路磚2萬平方米,完成綠化5萬平方米,徹底改變了『髒、亂、差』的局面。
今年秋季,雙豐准備投資150萬元,完成局址主要街道的綠化、美化、亮化建設,規范道路名稱和交通標志。並建一個面積7萬平方米的大公園,年內完成動遷工作,投資150萬元初步完成土方回填、甬道鋪設和公園綠化,爭取在3到5年的時間完成公園整體建設。
短短三年,雙豐人給小城鎮來了個整體『美容』,煥然一新的城鎮新貌帶給人驚訝,帶給人感嘆。一句話:沒有創業,就不會有今天的新雙豐。
感受到生活變化的雙豐人,心裡更舒坦了。不信,你傍晚到廣場上去蹓蹓,敲鑼打鼓,吹拉彈唱,扭秧歌,跳健身舞,溜旱冰……那熱鬧勁兒,誰見了心裡都熱乎。
雙豐為什麼短短三年會有這麼大的變化?雙豐局黨委宣傳部長趙學剛說,是馬永順精神和孫海軍精神在激勵著雙豐人不斷探索前行。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歷經了一次創業、二次創業,既有艱苦創業、愛國奉獻的深刻內涵,也飽含求真務實、改革創新的時代品質,這些不朽的精神,哺育了幾代雙豐人,並在第三次創業中得到豐富、昇華,被賦予了更多的時代特征。這就是雙豐人建設生態、活力、富裕、和諧新雙豐的動力源泉。
以前的雙豐人為了改變貧窮,敢打敢拼;今天的雙豐人為了幸福,勇往直前。他們已躋身第三次創業大潮,美好的未來,將在他們的手中、在第三次創業的征程中得到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