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16日訊 作為哈市首屆農業博覽交易會,每天都吸引了數萬民市民前來參觀。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在前來參觀市民中,除了城區居民以外,各縣(市、區)的農民佔有很大比重,農民們前來是『內行看門道』,學習科技種養知識,而大多數市民剛是『外行看熱鬧』,在感受農產品新奇特的同時,購買他們中意的健康農產品。
五常市鐵山冷水魚養殖場帶來的紅鱒、鱘魚,在農博會上成為參展商和市民圍觀的重點。巴彥縣水產品養殖戶李學軍,足足詢問了一個多小時關於紅鱒、鱘的飼養知識、技術,他說:『我的魚池裡都是鯉魚、鯽魚等大陸貨,同樣都是冷水魚,可收入可比人家差得遠了去了。』和李學軍不同,其他圍觀的市民看得市新鮮,半米多長的鱘魚營養價值怎樣?幾位市民聽了展位工作人員的介紹,不約而同地把他們選中的鱘魚裝入袋中,心滿意足地又去瞧下一個展位。
同樣養殖鱘魚的鞠波,這次是專程來到農博會上的,他說:『我來主要有兩個目地,一是找專家詢問怎樣減少鱘魚砟季發病率高的問題,另外還想請一位專家跟我合作,嘗試自己繁育。』原來,鞠波養的鱘魚都已到性成熟期,要是繁育成功的話,一年能省三四萬元。
已經走遍了所有稻米展臺的德方水稻合作社張德廣,感覺這次參會受益頗深,他說:『不上展會不知道,方正展廳的五色米,不僅品質好、營養豐富,還填補了市場多樣化的需求。通河縣利用工廠化育秧,畝產增幅100多斤,這都是我們明天生產需要借鑒的經驗。』
『農博會帶來的都是最新、最好、最放心產品,趁這個機會咱得多買點!』拎著剛購買的兩袋大米,又擠到珍珠山鄉山產品展臺前的趙軍,不停地勸和他一起來的表哥也多選購點農產品。剛買了滿滿一口袋蘑菇幾大瓶辣醬的劉大娘接過話說:『可不是啥地,這樣的機會不多呀。』說完,催促老伴快去道裡展臺買一袋新品種的黃瓤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