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18日訊 今年,哈市承擔8.75萬套保障性安居房任務,佔全省10.5%。截至目前,哈市棚改及保障房已開工建設9.9萬套,開工率已達113%。同時,計劃建設的2146套廉租住房中,已有1126套陸續迎來主人。
日前,記者走訪了保障性安居工程所惠及的家庭,對他們的新家進行采訪拍攝,記錄下了他們的歡聲笑語。
清河灣再也不用劈柴燒柈子
國慶剛過,記者來到清河灣回遷戶崔桂榮老人家中,老兩口剛剛吃過午飯,崔大娘收拾碗筷,老伴則陪著孫子在地板上搭積木。
在兩年前,老人祖孫三代蝸居在一間住了50年的小房中。談起搬進新家的感受,兩位老人滿口稱贊:『新家住得很舒服。』
清河灣項目是哈爾濱市2008年最大的棚戶區回遷工程,此前,這裡污水橫流、道路崎嶇,是棚戶區。用崔大娘的話來說,哈爾濱沒有比這裡更埋汰的了。『原來住的房子別提多破了,進家門都得貓著腰。』回憶起當年的日子,崔大娘和老伴殷光耀有著說不完的感慨:『當時住的小平房只有25平方米,一家4口人住得特別緊巴。』兒子結婚以後,老兩口住過道,由於過道太窄,特地弄了一張上下鋪。房子年頭久,冬天漏風,夏天漏雨,每到換季的時候,一家上下都要忙活著修補房子,到了冬天,只要有人在家,就得守著爐子烤火。『每到秋天,我們都提前把煤球、柈子預備出來過冬。』
2010年初,崔大娘一家成為清河灣首批回遷戶,看到拔地而起的高樓,寬敞明亮的客廳,老兩口現在還沈浸在幸福中:『我們一分錢沒花,就住進了50多平方米的房子裡,這是以前做夢都不敢想的事。』動遷那年,還是低保戶的崔大娘額外領到了3萬多元的拆遷補助。
當年清河灣棚戶區的平房一間挨一間,房子不夠住,很多人就開始佔道私接房子,使得原本能通車的馬路變成了胡同,棚戶區的人口也越來越復雜,盜竊、搶劫等案件頻發。老人們回憶道,當時的交通也不方便,上街就跟進城趕集一樣,不僅路難走,做個公交車都要走出好幾裡地。而現在家門口馬路寬了,公交車多了,出門就是菜市場,對現在的生活,崔桂榮老兩口贊不絕口:『現在吃得好,住得暖,我們老兩口真有福呀。』
據介紹,作為哈市最大的保障性住房改造項目之一,清河灣棚戶區項目自2008年啟動以來,拆遷總面積達到78萬平方米,6000餘戶回遷居民的住房問題得到改善。
近年來,在哈爾濱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一片片低矮的棚廈正在進行著拆遷,百姓搬離低矮破舊的棚戶區,搬進寬敞明亮的新房,棚戶區居民的生活正在發生著變化。
民生尚都一年房租纔百十來元
國慶剛過,趙國霞就領到了哈市最大的保障性安居工程——群力西區民生尚都廉租房的鑰匙,告別了四處租房子的生活,趙國霞格外激動:『終於找到有家的感覺了。』
3年前,趙國霞的丈夫患上了再生障礙性貧血,每個月上千元的醫藥費讓這個低保家庭陷入困境。『直到住進了政府提供的廉租房,心裡的石頭纔落了地。』趙國霞告訴記者,這套廉租房的使用面積近25平方米,全年的租金也只有100元,相比之前每月600元的房租,一年可省下7000多元的費用。廉租房給趙國霞一家帶來的實惠遠不止這些,記者了解到,民生尚都的廉租房在進戶前都經過了簡單的裝修,而且還能享受減免供熱費的優惠政策。
濱江新城睡覺都覺得特別踏實
2010年初,花甲之年的張希正和老伴告別了從小居住的平房,住進了為道外區棚戶區居民安置的濱江新城回遷房。
在道外區太古街與南十八道街交口,10餘棟安置高層住宅樓拔地而起,站在張希正15樓的家中向外眺望,老道外的風景一覽無餘。張希正老人告訴記者,以前平房的使用面積不到15平方米,一家三口擠在一間屋裡,多一個人都沒地方住。如今,住進寬敞明亮的新家,老兩口感覺特別幸福:『上樓有電梯,出門是花園,連睡覺都覺得特別踏實。』
棚戶居民『回家』感嘆老區新貌
5月初,民生尚都的馬仲志住進了向往已久的高層住宅,正式告別棚戶生活。和眾多回遷戶一樣,在搬遷之初,馬仲志對老家有著種種的不捨,直到搬進了原地安置的新房,他心中那份『戀舊』的情節纔得以釋懷。
『只花了10萬元,就住進了使用面積70平方米的房子。』馬仲志靠在客廳的沙發上,翹起二郎腿一臉的喜悅:『從小就向往住進高樓裡,這下圓夢了,而且還是高層。』他告訴記者,當初收到動遷的消息,心裡挺矛盾,既捨不得家中的一磚一瓦,可又一直向往高樓大廈。直到搬進新家那一刻,他纔真正感受到『家』的溫暖。馬仲志之前的平房只有40平方米,雖然一家人住得不算擁擠,但是總想換個好環境,趕上政府的優惠政策,只添了10萬元,就住進了70平方米的高層戶型,『劈柴燒煤的日子過夠了,現在水電氣直接入戶,出門就是花園,這樣的生活已經很知足了。』
陽光家園新小區就像花園一樣
今年春節剛過,78歲的任中裕和老伴搬進了哈西陽光家園二期的多層住宅裡,『推開窗戶就是就是噴泉廣場,以前那想過能住進這麼好的房子啊。』任中裕老人笑談,就為搬進新家,也要多活幾年。
陽光家園位於哈市知名的闖關東棲息地——楊馬架子,這裡曾經是一排排低矮平房連接成的村落。任中裕在少年時跟隨山東老鄉來到楊馬架子,一呆就是60多年。任中裕告訴記者,以前他們一家三口都擠在一間屋裡住,出門就是泥土道,出趟門要走半個小時纔能坐上公交車。『我逃過荒,要過飯,沒想到一把年紀竟能過上這樣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