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雙鴨山10月18日訊 寶清縣地表徑流的水量有限,只有一條撓力河,遠遠無法滿足水田灌溉的需要,只能抽地下水纔能完成大面積的水田改造。作為農業發展與水利工程建設的先行產業,寶清縣農村電網完善化力度非常大,兩年內新增66千伏變電站4座,新增容量45200千伏安,打破了低電壓『瓶頸』,同時新增66千伏線路65.73千米,10千伏線路335.28千米,水田不再追著線路『跑』,實現了真正意義的『送電到田間地頭』,農民『旱改水』的期待也由夢想變為現實。
北崗村村民龔老漢說,今年他和周邊幾家的500畝旱田准備全部改成水田。 『國家惠農政策越來越好,尤其是水利、電力基礎設施建設較以往不知好了多少,農民哪有不富的道理啊!』龔大爺的話代表了寶清農民的心聲。
農田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到底有多重要?筆者在走訪寶清縣青原鎮高標准農田建設示范工程項目區時找到了答案。據項目負責人介紹,這裡將建成高標准水田1.91萬畝、旱改水0.7萬畝、水田改善1.21萬畝。項目建成後,1.7萬畝土地將全部實現節水性直流灌溉,糧食平均畝產將由原來的348公斤提高到600公斤,總增產糧食481.2萬公斤,通過種植結構調整,年增加農業總產值878.4萬元,純增農業收入700.3萬元,人均收入增加3288元。
『綠色農產品精深加工基地』將成為寶清縣另一張閃亮的名片,招資引資落地的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由村集體開辦的股份制企業、『洗腳上田』的農民合作經營的『生態農場』,三足鼎立,共同形成了寶清縣『大農業』上、中、下游的互補型產業鏈。
碧水清天『濕地旅游』蓄勢待發
作為三江平原防洪除澇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龍頭橋水庫是下游寶清縣城及龍頭橋灌區的重要水源地,主要功能以防洪、灌溉為主,兼顧發電,並為正在建設中的寶清煤電化項目提供生產和生活用水,成為水與電成功『聯姻』的又一段『佳話』。
正在建設的寶山輸變電工程正是『龍頭橋水庫』的配套工程,現已進入施工的衝刺階段。『龍頭橋水電站轉供變壓器容量500千伏安,而由其供電的區域電力負荷達到1200千瓦,嚴重過負荷,為臨時解決這一問題,我們臨時把轉供變壓器容量增為1600千伏安;隨著龍頭橋水庫旅游區的發展和魯能取水工程的建設,這一地區在兩年內負荷將達到1200—5000千瓦,因此寶山變的主變容量為6300千伏安,主變基礎考慮增容設計。』工程負責人、寶清縣電業局總工程師王顯吏說。寶山輸變電工程的建設與下級電壓整工程的投入使用,將徹底解決寶山和龍頭橋水庫周邊地區由龍頭橋水電站轉供電和轉供變壓器容量不足的問題,釋放此地區巨大的用電潛能。有了充足的電能保障,龍頭橋水庫區域內正在進行旅游區的規劃建設,祖祖輩輩的漁民們,都躍躍欲試當老板。赫哲族的付佳河是水庫的『資深』漁民,以前打魚只是賣給收魚的二道販子,非常有超前意識的他,也正在做著自己的『五年規劃』:先投資10萬塊錢開一家江水魚的飯館;經營順利效益好的話,再買一條船,自己與兒子兩人打魚,讓女兒辦個小廠,上兩條魚松生產線,產品可以批發給縣裡的大超市,自家的飯館也可以代賣,算是自產自銷『一條龍』了。
『寶清物華天寶,有著豐富的資源,以前吃乾榨盡的發展方式已經落後了,大力發展附加值高的旅游產業,實現循環經濟,真正實現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寶清縣委書記張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