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鶴崗
搜 索
記者做農民僱工體驗收秋兒
2011-10-27 15:01:13 來源:鶴崗晚報  作者:張雅慧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鶴崗10月27日訊 體驗農民僱工的生活,到田間去收秋兒扒苞米。這一次,記者嘗到了做農民僱工的辛苦,了解到了打工人的真實生活狀態,也感受到了她們從勞動中獲得的快樂滿足。

  約好起大早,跟隨五個農村婦女去打工,任務是下地扒苞米。與其說起大早,其實不到凌晨四點大家就抹黑來到了打工集散地。

  現場早已有百十來號人聚集,打工的、僱工的,站著的、蹲著的,討價還價,有時嗆嗆的急頭掰臉。“多少?一?地兩千!打點糧不都給你了。”僱主憤憤不平。“扒苞米乾卯子工還一百五一天呢,一?少了兩千合不上!”一幫打工人跟著附和。

  原來,農村打工多是自發組織的小組,十來號人一幫,領頭的負責聯系活和結賬,一天一清。打工者當地俗稱“盲流子”,農忙時他們很吃香,農民都搶著僱他們;農閑時他們自己又主動找活乾。於是人們總結說:“盲流子是爹,誰用誰接;盲流子是孫子,沒活就大街上蹲著。”但也有少數僱主嫌活沒乾好便少給工錢,講究的僱工小組,少了工錢大伙會均攤;不講究的小組,領頭的負責人要自己兜著,還要蒙受與顧主串通之嫌。然而,哪個僱主不講究,少給了打工錢,第二天整個打工群便都知道,從此那位僱主也很難再僱到人了。

  我加入的這個組領頭的姓楊,一位精明利落的中年婦女,她也曾遇到過少給工錢的事,於是她自己白乾了一天,把自己的工錢分攤給了大伙。我們組人少便找了個小活,扒半?地苞米,工錢算九百。

  六個人加上開車的僱主,七個人擠進了一輛不算大的轎車,一位大姐的草帽擠得正好糊上了臉上,她抽不出胳膊擺弄,索性就那麼一路黑著前行。幸好十分鍾不到便到了地頭。漆黑黑的一片,天上飄下的不知是霧還是毛毛雨,感覺渾身濕漉漉、冷颼颼的。正當我納悶這麼黑的天兒該怎麼乾活的時候,領頭的示意大家將事前准備好的午飯袋堆在地頭,然後從車後備箱裡奇跡般地掏出幾個煤礦工人挖煤用的小礦燈。每人頭上戴好了燈,排好壟便劈劈啪啪掰起來了。通過向一位老大姐請教,我很快摸清了工作程序:站稈扒苞米,每人兩條壟,扒下的苞米放六條壟中間的壟溝內,用老大姐的話說,苞米不能瀝瀝拉拉的扔一溜兒,要隔兩米來遠成一小堆,苞米棒掰完後再用鐮刀把玉米稈割倒。

  鑽進苞米地一會兒便沒了寒意,勞動讓身上漸漸地熱起來,開始出汗,雖有礦燈亮著,但苞米葉子擋住了光線,只感覺四面八方的大葉子在滲出汗水的臉上脖子上溫柔地反復割劃著,癢癢的、火辣辣的痛。耳邊是四周圍農村婦女們利落地劈裡啪啦的乾活聲。第一次從事這種勞動,手法自然不及老手,不一會兒,我就被大家落在了後頭。礦燈的光剛還影影綽綽地在前頭晃,最後也只能看到我頭上的這一盞歪歪扭扭的光亮。顧不得擦臉上的汗珠,不服輸的勁頭讓我加快了動作。

  其實扒苞米也要用巧勁兒,講究“摸得快、掰得巧、扔得准”。

  由於苞米葉子擋了燈光,要靠手摸,碰著硬硬的、陳甸甸的玉米棒便扒,然後再摸下一個。掰得巧是捋著苞米的右手心裡有一支七八公分長、兩公分左右的芊子,中間有孔栓繩系在中指上,抓著苞米的手心稍一翻腕,手心的苞米芊子順勢向上一挑,緊裹著玉衣的苞米皮便被劃開,用手一撕,滑溜溜、金燦燦的苞米便跳了出來。扔得准是要將苞米扔到六條壟的中間,且隔著站稈的苞米扔,得找准空隙纔能到位,扔散了僱主要挑剔的。

  六個人個個是快手,地裡劈劈啪啪掰的苞米聲,也不時傳出東家長西家短的說笑聲,苞米地深處的上空彌散著汗水的蒸汽和朝霞攪拌後的朦朧美景。新一輪朝陽終於被我們吵醒了。我們勞累著、快樂著。

  接近十二點,苞米棒已經掰完,六個人圍成一圈開飯了,伙食很簡單:涼饅頭、涼米飯,有的帶著咸鴨蛋,有的是油炸的小雜魚或香腸榨菜絲,大家混著一起吃。邊吃邊談論自己狠心的男人或顯擺兒女學業有成的榮耀。吃罷飯,咕嚕嚕喝幾口自己裝在礦泉水瓶裡的白開水。領頭的楊大嫂說:“放苞米稈時大伙注意把落掰的苞米復收一下,人家種地也不易。”大家平和地回應說“知道了” ,操起鐮刀便開始了第二道工序,放倒苞米稈,這時天上便淅淅瀝瀝地下起了小雨,大家沒了說笑聲,只想快點乾完早收工。

  下午三點時,聽楊大姐宣布這半?苞米地終於收完了,等車來接大家時就能算賬給工錢了。大家相互算起賬來:六個人從早上四點半開始,乾了大約十個小時,當地工作半?地的工錢是九百元,平均每人一百五,不和算!楊大嫂說:“等下一份不包括割稈纔乾。”

  第二天接到楊大姐的電話,她說第二個僱主不包括割玉米稈一?地也給到了一千八百元。問我還想體驗一次嗎,我掙紮著從沙發上坐起來,婉言謝絕了楊大姐的好意,這次體驗做農民僱工,全身的酸痛整整一周纔慢慢褪去。

  後來有人說,臨近秋收尾聲時,有的農民僱主可以給到三千元一?僱工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繁榮。人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僱工的工錢也在逐漸昇高。我市個人耕種土地面積普遍較大,農忙時節常常因為人手缺乏,農時緊張,勞動強度大,急需大量當地和外地僱工。這也讓農民僱工這一行業的收入越來越高,成為農業產業鏈中一個重要的角色。農村打工一族每年僅在農忙期就可收入兩三萬元。可以說,他們是真正在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澆灌這一方肥沃的土地,農民們收獲了一片片金黃的海洋,他們也豐收著他們知足平和快樂的生活。

  有了這一次難忘的下基層體驗,有了這十小時同玉米們的近距離親密接觸,也許在未來的某個街角,那個捧著熱氣騰騰糯玉米的女孩,會嘗出一種格外香甜的滋味。

責任編輯:關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