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舊)實用新聞
搜 索
冰城交警完善交通體系 年底前行人安全島增至10個
2011-10-29 13:53:06 來源:生活報  作者:王慧東 何興麗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劉志剛講解LED動態指示牌

  生活報10月29日訊 提起交警工作,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執勤交警組織交通、整治違法時的忙碌景象,您是否留意過交通設施建設、交通科技應用、交通工程規劃等交通基礎保障性工作崗位上同樣有著這樣一批幕後交警,做著至關重要又鮮為人知的工作。26日,記者來到哈爾濱市公安交通管理局,了解了一些做著關乎你我、卻不被你我關注的交警,他們在默默地詮釋著“為暢通忠於職守,為平安勇於犧牲”的交警精神……

  1

  信號燈每年新增100多處

  哈市目前有710處交通信號燈,近兩年隨著路網日趨完善,信號燈平均每年新增100餘處。哈市公安交通管理局交通指揮中心副主任路宏偉告訴記者,信號配時正常調試周期少則三五天多則月餘,涉及多天的現場全時段流量監測、反復三次以上不同相位間匹配性監測,還要調整相應標志標線,調試效果要延伸到整條道路甚至區域纔能實現均衡流量目的,一秒鍾的誤差都可能造成交通不暢。

  25日,面對公路大橋開通後江北方向車流湧入、友誼路交通潮汐現象明顯、北環路地區交通壓力大的狀況,經10天調研,交警指揮中心劉勇等交警對道裡區上海路與友誼路交口信號燈配時重新調整,對該路口信號燈采取三種放行方式,目前該路口通行狀況明顯改善。26日,針對道裡區經緯街沿線排流不暢的問題,交警對經緯四道街、經緯五道街的兩處信號燈進行協調控制調整,調整後行人過街與車輛通行都得到了有效保證……

  據了解,目前信號燈失靈失效主要原因包括“刮打碰撞拉”的人為破壞、線路老化及城建施工損壞信號光纜三方面,城鄉結合部是信號燈遭人為損毀的多發地區。信號燈維護及調試工作的技術含量高,工作枯燥,從事此類工作的交警每天分三組巡查路面,夜間設一組值班,保證全天24小時信號燈的運行,雨雪霧等特殊天則要增加巡查組數和時間,平均每天要排除30餘起信號燈故障。

  2

  新設施獲四項國家專利

  26日下午,記者在哈市公安交通管理局設施大隊見到了設施工程科的6名民警,“平時這個時候來,你根本見不到他們,他們基本都在晚高峰後出現,一直工作到凌晨,典型的晝伏夜出……”設施大隊馬政委說,平時為避免影響交通,維護施工安全,他們都在夜晚車流較少時施劃道線、安裝標識標志牌,科裡6名民警全是“夜貓子”,也是交警發明家。正是這群人發明了四項全國首創,並申請國家專利現正在哈市全面推廣,成為冰城交通的獨有亮點。

  以設施工程科科長劉志剛帶隊發明的LED動態指示牌,於去年10月中旬率先亮相中山路,這是哈市交警發明的全國首個動態指示牌。在劉志剛的辦公室,記者見到了模擬演示的LED動態指示牌,“為了讓交通參與者快速理解指示牌的含義,我們正在全市推廣應用這種認讀性、醒目度、公認度高的指示牌。”據了解,中山路和機場路已裝上26塊LED動態指示牌,先鋒路拓寬後同時安上24塊LED動態指示牌,目前全市已安裝50塊。“下一步,經交警部門實地調研,機場路零公裡處新建環島計劃安裝帶有環島標識的新型環島LED動態指示牌,環島處5個路口交織,動態LED環島標識牌夜間更清晰,可增加行車安全性。”劉志剛說。

  去年12月6日,設施工程科的第二項發明派上了用場——哈市交警部門完成了宣化街與文昌街交口交通渠劃,在號稱“最復雜的路口”增加兩處40米待轉區,動態待轉區標識牌提醒司機節省道路資源,增加了通行能力。

  今年8月24日,懸臂長23米的超長信號燈在先鋒路沿線部分率先“上崗”,這是哈市目前投入使用的懸臂最長的信號燈,也是設施工程科的第三項全國首創發明。“近日,軍工崗也增加了23米超長懸臂信號燈,全市已有15處這種新型信號燈了。”劉志剛介紹,超長懸臂信號燈燈杆為墨綠色,簡歐風格,是專為先鋒路這些“超寬”路口量身訂制的,信號燈上閃爍的紅綠指示箭頭比舊式信號燈更加醒目。

  今年9月22日晚,設施工程科民警在中山路與民航路交口設置一處獨立式行人安全島,長約7米,寬約1.5米,配有信號燈杆及警示樁等設備,為行人過街臨時歇腳用。據了解,該行人安全島為我省首個,目前行人過街安全島已申請了第四項國家專利。劉志剛介紹,下一步,哈市交警部門還將在哈平路、新陽路、經緯街、友誼路設置新的行人過街安全島,預計年底前行人過街安全島將增至1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