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3日訊 引進高層次人纔、組建高水平科研團隊、產出高質量研究成果是校區向教學研究型大學轉型的必由之路,而這其中人纔是基礎、是關鍵。近期,哈醫大大慶校區就有無數只“金鳳凰”翩然而至,這其中不乏海外留學高層人纔,如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校區博士後、中國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碩士生導師王志剛副教授;日本醫科大學訪問學者、中國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碩士生導師曲麗輝副教授,他們成為繼張莉博士之後校區再度引進的高層人纔。
構建平臺 招賢納纔
處於轉型發展中的哈爾濱醫科大學大慶校區,為什麼能吸引這些海內外高層人纔紛紛來到這裡紮根立業呢?這源於校區確立的“人纔強校”發展戰略,源於校區制定並實施的一整套有利於人纔引進和使用的體制、機制、政策、措施,源於校區多年來形成的尊重知識、尊重人纔、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文化氛圍。
為讓人纔引得進、容得下、乾得好,校區制定並實施了人纔引進綠色通道、“123人纔工程”,設立了人纔培養專項基金,“龍江學者”特聘教授崗位……同時,投資建設了具備先進科研條件的中心實驗室、中藥現代化研發中心,在此基礎上建設了心血管功能測定、蛋白質表達與純化等10個科研平臺,購進了膜片鉗、流式細胞儀、高效液相質譜儀、激光共聚焦掃描系統、電子顯微鏡小動物成像系統等一批先進的儀器設備,努力為人纔搭建平臺,使人纔謀其事、展其纔、顯其能、酬其志。近期,美國芝加哥大學助理教授洪志剛博士、威斯康辛醫學院楊秋慧博士、伊利諾伊芝加哥分校助理教授陳偉國博士也有意落戶校區。
以龍江學者朱大嶺教授為首的領軍人,王志剛等海內外高層人纔匯聚校區,對校區的學科建設,特別是凝聚和帶動一支結構合理、創新能力強、潛心致力於學術研究的科研團隊,已經產生和正在產生極大地促進作用。校區近年引進的15名博士人纔,共承擔國家、省級科研項目26項,資助經費800餘萬元。目前,校區科研工作集中在肺循環系統疾病、基因工程藥物和診斷試劑等研究領域,力爭取得國際有影響、國內領先的成果,進而推進產學研用結合,為我國生物醫藥產業開發做出積極貢獻,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
交流合作 引智借力
借助外腦、吸納智慧是校區實施人纔強校戰略的又一有效舉措。他們本著“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廣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在科研合作、學術交流、學者訪問、聯合辦學、師資培訓、學生繼續深造等方面取得了成效。僅今年,校區就先後與16個國內外知名院校、科研院所進行了廣泛深度交流合作。先後邀請了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生物系研究員崔寧人博士、美國芝加哥伊利諾伊大學宋振遠博士、印度客座教授阿諾博士、南開大學特聘教授唐向東博士等國內外知名學者來校區講學,並連續多日深入實驗室指導科研實驗和高端儀器操作。學者們先進的理念、開擴的思維、高超的技術、高端的成果使師生如沐春風,校區科研工作也因此獲得了更高的起點和強勁的動力。
目前,龍江學者講座教授、佐治亞州立大學姜純教授,美國佐治亞州立大學傑出教授黃震教授,威斯康辛醫學院范江教授等一批海外高層學者也已在藥物制劑、生化診斷等領域與校區進行了實質性合作,極大地提高了校區的科學研究水平。
發展吸引人纔,人纔實現發展。未來五年,校區將大力實施“人纔強校戰略”,繼續加大高層次人纔引進力度,進一步匯聚隊伍、凝練方向、構築基地,進一步突出特色、發揮優勢、創新機制,力爭在人纔培養和科學研究方面做出更大成績,推動校區向教學研究型大學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