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冬:九成以上被凍傷
盛夏:半數被烈日灼傷
1500名交警人均每天超負荷工作12小時
生活報11月4日訊 路橋建設、道路昇級、市政施工,哈市大約三分之一的道路無法正常使用……極寒酷暑、粉塵泥濘、超負荷工作,據統計,1500名冰城交警人均每天工作超過12小時。在“路改”面前,哈市交警大膽創新,敢闖敢試;面對苦累,他們只講苦乾……在平凡的交警崗位上湧現出一個又一個先進人物,串聯起一個又一個感動的故事,鍛造了一本震撼心靈的“交警群英譜”,譜寫了“為暢通忠於職守、為平安勇於犧牲”的交警精神。
路改期間,大面積的施工建設讓科技設備失去了“用武之地”,城市交通經受著巨大考驗。哈爾濱市公安局黨委委員、公安交通管理局局長孫秋實對交警說:“要敢於面對困難、敢於迎難而上,在城市發展的進程中,我們交通民警必須肩負起交通保暢的重擔!”他與班子成員分工協作,堅持深入交通流量最大、工作環境最為艱苦的路段;副局長王士奇把自己的辦公地點定位在哈市的2000多條道路上,除了吃飯和睡覺時間,他幾乎都在路面上,與交警共同疏導交通、共同研究解決交通擁堵的辦法。在他們的帶動下,哈市交警克服重重困難,1500名交警全員上路,義無反顧地投入到哈爾濱歷史上最為艱難的“交通保衛戰”中去。
交警在嚴冬裡穿著兩層棉褲和超厚底棉鞋,在凜冽的寒風中執勤不超過20分鍾,雙腿和雙腳就會被凍得麻木甚至失去知覺。部分民警為抵御嚴寒,上班時要帶二三雙棉鞋,每隔20分鍾就要換上在暖氣上烘熱的新鞋重新上崗,有超過90%的交警手、腳、臉等部位被凍傷;酷暑中半數以上交警因長期暴露於炎炎烈日之下皮膚被嚴重灼傷。
2011年入夏後,因降雨不斷,部分路橋施工區域周邊路段車行艱難,市區交通面臨癱瘓的危險,交警部門啟動紅色最高級別的交通應急預案,交警們雖然都穿著雨衣,但是時急時緩的雨從衣領、袖口一直浸濕到民警的內衣,駕駛員看著前方涉水路面中拋錨車輛不敢前行,交警毫不猶豫地跳入雨坑中推走拋錨車輛,並找來碎石鋪墊路面上的大坑,直至交通逐漸恢復正常。看到渾身濕透的交警,過往司機降下車窗,向大雨中的交通民警致謝。
路橋建設需要交警,交通暢通離不開交警,如此重負卻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更沒有一個人掉隊。因為工作環境惡劣,交警們患有很多“職業病”,2010年度交警體檢結果顯示:有45.8%的人患有咽炎,39.8%的人患有眼疾病,45.5%的人患有鼻疾病……兩年來,先後有三名交警以身殉職。
秩序處交警
出臺150餘個交通調流措施
城建期間哈市路網結構性調整,部分主乾街路封閉施工,哈市近三分之一的道路因施工無法正常使用……一系列交通新課題面臨挑戰。秩序處處長孫玉慶組織全體交警提出了“道路資源精耕細作、信號配時分秒必奪、路口渠化寸土必爭”的精細化管理理念,先期介入城建項目的規劃、設計,每一條封閉道路制定個性化交通分流方案,同時與相關部門達成不同時封閉相鄰道路、不同時施工主乾街路、盡量實施夜間施工、佔挖道路“佔一還一”、半幅封閉施工道路、全力縮短工期六項共識,最大限度減少施工對交通造成的影響。規劃科副科長韓繼濤、交警武軍放棄法定假日,持續一年工作在路面上,在對經緯街、地段街等5條道路實施“綠波”智能管控,對道裡、南崗、香坊、道外四個區域實施單向交通規劃,並全程參與了路改期間150餘個交通流量通告的制定及實施。
大橋交警
規范26條公交線路站點
在公路大橋擴建期間,交警顧鄉大隊一中隊教導員劉超和副中隊長侯林第一時間提出交通管理意見建議,組織專門力量對大橋江南下橋引橋路段及周邊區域進行反復調研,相繼遷移了河洲街5條公交線路,規范了26條公交線路在大橋附近的站點。同時,先後對哈藥路、河梁街、河潤街等近10條街路進行了專題研究,重新規劃制定重點保障區域交通管控措施,提出的哈藥路單雙號、河洲街單向交通組織、達道街單向交通組織等建議均被采納,配齊施工分流區域交通禁令、引導標志後,緩解了公路大橋區域交通擁堵問題。
在路上為大家一路暢通
指揮中心交警
創建“綠波”帶保暢通
信號燈崗設備能否正常運轉,直接關系到周邊交通秩序的好壞,交警指揮中心配合相關部門實施完成對信號燈崗配時方案的調控工作。交警指揮中心主任吳玉明帶領全處交警,肩負保證信號設備始終處在完好狀態的艱巨任務,每天不分晝夜工作在一線,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問題,避免因設備故障,影響車輛的正常通行秩序。他們先後對經緯街、北安街、通江街等10餘條交通節點道路信號燈實施了“綠波控制”的智能調整,緩解交通擁堵,大幅提高城市交通的通行效率。
巡邏交警
建立殘土車電子檔案
在加強交通疏解、科學組織交通的同時,哈市交警部門對當前哈市大項目建設期間殘土車瘋狂運營問題,由交警巡邏大隊副大隊長劉洪斌積極開展調研,采取了“管教結合,教育為先”的原則,探索建立殘土車管理長效機制,對合法殘土車進行登記造冊,建立殘土車電子檔案,還把每月10日、20日、30日定為教育日,定期召集殘土車僱主、駕駛員代表進行集中安全知識普及教育,圍繞殘土車不懸掛牌照、闖紅燈、超載超速、不按規定車道行駛等五大類常見交通違法行為危害進行警示警誡,目前已開班10餘次,受教育者累計700多人;與此同時,他組織警力與相關部門聯動,采取把住源頭、規范運營、24小時聯勤查處等措施依法治理,嚴查殘土車。
動力大隊交警
“火眼金睛”識別套牌車
交警動力大隊一中隊副中隊長李冠一總結出了一整套辨認套牌車的方法,掌握了根據車牌號段知車型、根據車型知出廠年代、根據配件知真假車的辨別方法,從年檢標志、強險標志等細微之處辨別車輛真偽,煉就了一雙“火眼金睛”,使無路權車輛無處藏身。近期查扣套牌、涉牌涉證機動車百餘臺次,在辦公室、在巡邏休息的間隙,只要一有空他就為工作充電,練就了一身過硬的崗位技能。
顧鄉大隊交警
患癌交警年初至今加班超千小時
“埃德蒙頓路與鄉政街路口的特點是,車流量大,人車混行現象嚴重,去年拆除護欄後,交通狀況越來越復雜,時刻離不開交警駐守。”2日早,在此執勤的交警蘇建民說,壓線轉彎、不避讓行人、違反限行規定是這裡最多發的交通違法行為,早高峰執勤的一個小時內已經取締了7臺違法車輛。從今年年初至今,蘇建民在這已經加班加點超過1000小時,取締各類交通違法行為4000餘件,提起這些付出和成績,誰能想到他是一名患有喉癌的交警。2007年6月,蘇建民執勤期間,對嗓子嘶啞不重視,結果檢查結果為癌前病變,歷經半年三次大手術後,病情逐漸好轉,在還未完全康復時,他主動回到了一線工作崗位。但因聲帶切除50%,不能大聲清楚地說話,於是他逐漸學著練習用氣發聲,盡力讓別人聽清他講話。今年路改期間,因頸部活動不便,也有可能再次病變造成聲帶全切而失聲,路面工作灰塵大對康復不利,醫生建議他休養,可是面對警力不足,不顧醫生警告、家人的反對,蘇建民始終堅持工作在一線指揮疏導交通,沒請過一天病假。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哈市交警不講代價只講奉獻、不講條件只講苦乾的精神換來的是百姓贊譽和社會認可,哈爾濱市公安交警支隊被省交警總隊評為“2010年度全省公安交通管理先進交警支隊”;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2010年度哈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等稱號。交警支隊各基層單位獲得上級公安機關授予的先進集體、標兵、稱號累計達50餘項;150名交警分別獲得省級、市級及社會頒發的包括勞動模范、新長征突出手、人民滿意警察、十大好警察、先進個人等諸多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