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6日訊 各地相繼出現的『綠領巾』、『紅校服』等事件,讓教育『冷暴力』成為『熱』話題。其實,這種教育『冷暴力』不僅存在於學校,也存在於家庭。相關專家呼吁:教育,讓『冷暴力』走開。
背景:
-西安市一小學校給學習成績、思想品德稍差的學生配戴『綠領巾』,此做法引起學生家長和部分學生不滿,校方稱這是一種教育探索,目的是為了『激勵上進』。
-包頭市第二十四中學專門給優秀生發放『紅校服』,而普通學生穿藍色或白色校服。紅校服背面印有『包24中優秀生』幾個大字。『藍校服』『白校服』們表示:不好意思跟『紅校服』走在一起,因為人家一看就知道誰學習好,心裡不是滋味。
-山東棗莊三十九中根據學生成績好壞,為學生分別發放紅、黃、綠三種顏色的作業本。班級學習成績排在前30名的同學發綠色和黃色作業本,30名以後的學生發黃色和紅色作業本。一目了然的作業本顏色讓一部分同學很自卑,寫作業時躲著家長。校方稱這是學校做的『分層次作業』,便於老師設計難度不同的題目,讓學生清楚自己的知識掌握情況,從而鍛造學生的自信心。
-無錫近段時間到醫院測智商的學生一下多起來,原因是一些學校的老師要求班級裡的差生測智商。據當地媒體報道,這些測智商的孩子多是因為成績差拖了班級的後腿,影響了老師的業績。有的家長竟然要求醫生給孩子的智商打低分,因為如果孩子智商低,那即便成績差也不會影到老師業績。
近期,各地學校裡傳出的一個個重磅新聞讓『教育冷暴力』再次成為熱點。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如今『體罰』在中小學中已經基本杜絕,有些老師最多也就是采取『罰站』這種家長和學生還都能接受的『變相體罰』的方式來解決調皮孩子的問題,但是『冷暴力』卻普遍存在。一媒體日前的一項關於教育冷暴力的調查顯示:80.2%的受訪者認為當前教育中『冷暴力』現象普遍;72.4%的受訪者承認自己在上學期間遭受過老師的『冷暴力』。
給『冷暴力』明確定義可能很難,因為『冷暴力』的方式方法也是五花八門,花樣翻新。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不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冷暴力』現象都普遍存在。
老師直言:不可能永遠和顏悅色
陳老師是哈市一家知名小學的教師,從教8年。關於『冷暴力』的話題陳老師向記者直言:如果說大聲訓斥、冷漠、區別對待等都算上是『冷暴力』的話,那在中國的校園裡怕是找不到沒有實施過冷暴力的老師了。
陳老師說,現在中小學校一個班四十多名學生,班主任老師除了要上課外,還要處理班級的一切事務。課間要組織學生排隊走出教室、要和學生一起上間操、上課前不論是什麼課班主任都要先到班級門口站一站看一看……還要處理學生之間的矛盾,個別學生還要與其家長溝通,班級的衛生、紀律大事小情,沒有一樣不操心。『永遠「和顏悅色」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根本就是不可能的。』陳老師說。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老師們常用的『冷暴力』主要有『區別對待』、『漠視』、『呵斥』、『嘲諷挖苦』等。一位二年級孩子媽媽郭女士告訴記者,幾天前她在接孩子放學時發現女兒被同學們叫了一個很難聽的外號,這讓小姑娘很難受。郭女士向幾個同學一打聽,這個外號竟然是學校的一位任課老師給起的,而且已經起了很長時間了,現在小女孩的這個外號老師叫、同學也叫,校園內已經廣為流傳,小姑娘一點辦法也沒,因為是老師起的,連『告老師』都不能。
家庭教育:不知不覺中也在『冷暴力』
盡管對於學校出現的教育『冷暴力』很多家長表示出『零容忍』的態度,但是其實家庭教育中的『冷暴力』同樣普遍存在。
現在都是一家一個孩子,誰能忍心虐待自己的孩子?這是受訪家長的普遍觀點,但是這種觀點卻被專家否定。市婦幼保健院兒童心理門診專家於德澧介紹,虐待兒童的范疇有身體虐待、情感虐待、忽視虐待等多種,其中以情感虐待和忽視虐待最常見,卻最不易被發現。情感虐待是指監護人不能給兒童提供一個適宜的成長環境,而且還經常有一些對兒童心理健康和發展可能產生不良影響的行為,如過分限制孩子的行動、自由,挖苦、嘲諷、恐嚇、排斥等語言或行為。『大人們往往以為孩子小不懂事,其實兒童的情感非常敏感,據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嬰兒在兩個月大的時候就能分辨出成人的表情是高興還是厭惡。』於老師說:『情感虐待不僅可能來自父母、親戚,還可能來自學校的老師、同學。』
忽視虐待則是指父母沒有為兒童的健康、教育、心理發育、營養和安全等方面提供應有的幫助,出現這種『冷暴力』的家長,一些是只顧著忙自己的事業疏忽了對孩子的精神關愛和情感溝通,導致小孩心理發育出現了偏差;而更多的家長則是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強迫小孩參加五花八門的『興趣班』,忽視了孩子對玩耍及與同齡人交往的需求,這樣也可能導致小孩生理、心理和行為的失常或變態,且往往還會在孩子的心理上留下難以愈合的創傷。
專家分析:期望高壓力大是主因
『不論是老師還是家長的教育冷暴力,一個共同的主要誘因就是期望值過高。回顧「綠領巾」「紅校服」事件,其實學校的初衷都是為了激勵上進而采取了不當的做法。家教更是如此,一句「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讓很多父母瘋狂,家長們從「0」歲起的培養方案,已經把孩子們壓得透不過氣,家長也不容許天真的孩子們有一點懈怠。於是在教育者的期望得不到滿足時,暴力與冷暴力就會施加在孩子們身上。』於德澧說。據介紹,國外有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少年時經歷過父母體罰的頻率與他們日後酗酒、自殺、抑郁的幾率成正比。
造成冷暴力的另一項主要原因就是施教者的心理壓力過重。『自己的心情不好時,肯定跟孩子說話也沒好氣。』這是所有受訪家長都認同的觀點。青少年的家長大都處於『高壓』之下,家庭中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照顧,工作上正處於『上進』階段,社會責任、職業責任、家庭責任讓家長們很疲憊。『其實這個年齡段的人群更需要心理輔導,經常有媽媽帶著孩子到我這裡來諮詢,可是到頭來我發現問題不在孩子在家長。』於德澧說。記者從我市教育行政部門也了解到,目前師資培訓的內容都是針對教師業務能力而開展的,而教師的心理輔導還是一個空白。在我市一所中學任教的方老師說,她自己也是一個初中生的媽媽,孩子的學業讓她很操心,學生的成績也直接影響著她的評優,父母年邁需要她關照,她已經精疲力盡。方老師直言焦慮的情緒時常困擾著她,她也會因為自己的心緒不佳而影響到對學生的態度。
還有老師告訴記者,有時對學生的漠視來緣於家長與教師間的溝通不暢。一位何姓老師說,對於老師正常的批評教育,有個別家長會偏激地認為這是老師在『找茬』,不配合老師施教,甚至還會有一些詆毀老師的言論。『久而久之對這樣的孩子老師自然會采取漠視的態度。』何老師說。
『冷暴力』違法傷害更深
於德澧老師說,相對於體罰給孩子造成的身體傷害,『冷暴力』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傷害更不容易被發現,同時也更難恢復。如果孩子的心理創傷得不到及時的發現與治療,有可能給他帶來自卑、孤僻等性格缺陷,還可能導致抑郁、焦慮等心理疾病。於老師認為教育行政部門應該采取切實的手段來提高老師的待遇,改革評優標准,為老師們創造一個輕松的工作環境,同時老師也應該注意提昇自身的素養。
黑龍江鴻旭律師事務所主任張博介紹,《未成年人保護法》中有明確規定,未成年人有受保護權。受保護權就是指未成年人享有不受歧視、虐待和忽視的權利。教育『冷暴力』嚴格地說其實是一種違法行為,老師和家長們應該把《未成年人保護法》落實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