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伊春11月7日訊 萎病防治方法:輪作,嫁接栽培,選用抗病品種,用溫湯浸種……”近日,正在勞作的友好區青山村村民張大爺放下手中的活,專心致志地聽著廣播裡播出的農業小常識。這是該區大力推進廣播“村村響”工程,為廣大農民送去的一道“文化大餐”。
村村有廣播聽,農家書屋學知識,數字電影送上門,健身廣場強身體……近兩年來,該區高度重視群眾文化建設,把其作為一個重要的民生工程來抓,不斷加大投入完善公共文化設施,提昇百姓的幸福指數。目前,在城區已建成匯賢廣場、文體中心、圖書館等一批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即將建成的3000餘平方米的騰飛廣場將為居民提供更大的休閑娛樂、文化活動的公共空間;5200平方米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建成圓了幾代少兒工作者和青少年的夢想;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已全面建成並投入使用;11個林場、3個村屯全部建立了綜合文化站,都有了自己的文化活動室或農家書屋,逐步形成以區文化館為主體、社區文化站為骨乾、村文化室為補充的三級文化陣地。 該區結合自身優勢和特點,分類指導,積極開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動。在三個行政村,以“打造鄉村文化大世界,共建和諧文明新農村”為主題,通過送影、送戲、送政策下鄉和與當地群眾互動聯歡,深入挖掘、弘揚和宣傳本土文化、民族文化,以先進文化引領農村文化的繁榮發展。今年以來,共送書下鄉3000餘冊;積極開展“電影下鄉”活動,完成影片放映50餘場次,觀看觀眾近萬人次;舉行全區農民運動會,帶動更多的農民參與到新農村文化建設事業中來,不斷滿足廣大農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在區內,深入開展廣場文化活動,豐富群眾業餘生活,優化人文環境,推動和諧文化建設。特別關注青少年、老年人、殘疾人、外來務工人員對文化生活的需求,利用“五一”勞動節、“六一”兒童節、“七一”黨的生日、“全國助殘日”等節日,開展一系列相關主題活動,引導廣大群眾自我參與、自我娛樂和自我教育,使廣場文化成為傳播先進文化的大課堂和重要載體。截至目前,全區開展廣場文化活動近百場次,觀眾近萬人。
在企業,按照“企業需要、業主認同、職工歡迎”的要求,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踐活動,培養企業重道德修養、重禮義廉恥、重規范自律、重扶貧濟困的思想,樹立以“誠實守信”為核心的企業價值理念,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向心力與競爭力。
在學校,圍繞過好“我們的節日”的主題,組織開展了“中華經典誦讀”活動,通過專家講座、學生談感想、承諾簽名以及文藝演出等方式,將孝道文化送進校園。
同時,該區充分發揮書法、戲曲、舞蹈、攝影等文化能人的帶動作用,著力篩選、整理、傳承一些地方特色文化,逐步形成“一街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格局。如今,因勢利導成立了書畫、戲曲、剪紙、詩詞、舞蹈等多個民間文化團體。自2007年基層文化年活動啟動以來,這些立足基層、服務基層的文藝團體,極大地活躍和豐富了當地群眾文化生活。在文體中心廣場、各社區等地群眾自編自演的各種健身操、交誼舞、民間藝術輪番上演,成為了當地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