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珣進屋就對記者喊:“先別和我說話,等我吃完。”飯還真沒吃完就又出車了。
東北網11月8日訊 生活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24小時守在警鈴旁,隨時等待救援生命,這就是120急救中心的人們。
11月4日早,記者來到哈市120急救中心香坊區分中心,准備體驗他們的生活。
9時,外面下起了小雨。突然傳來了一陣急促警鈴聲,辦公室的喇叭裡傳來命令:2號車出車。這時,急救醫生張珣,護士殷旭提起急救包跑上急救車,司機和擔架員已經在車上。司機小張開啟GPS導航儀,開啟警報,急救車出發。記者記了一下,這個過程用了47秒。
記者坐在副駕駛座位,在GPS導航屏幕上看到,患者趙某,年齡70歲,原因是心髒病,地點哈市香坊區林園路……信息明確清晰地列在在屏幕上。車內安裝了高低音喇叭、喊話、警報等功能集成的一個中心控制器,司機小張注視前方車況,右手熟練地按著上面的按鈕。
7分鍾,急救車趕到林園路一小區內,醫生張珣和護士、擔架員立即跑下車,來到病人家中。看到病人躺在床上,呼吸急促,護士殷旭拿出呼吸用氧氣袋給病人用上。張珣為病人注射了一只針劑。病人癥狀稍穩定後,擔架員將救護擔架推到老人旁邊,將病人抱起,張珣扶著病人,輕輕地放到擔架上。擔架員將擔架車慢慢推出門,抬起送上120急救車。“小心點,慢點,慢點啊……”護士殷旭時刻注視著病人的情況。
張珣熟練地打開車上的燈光和各項醫療儀器,立即為病人安上心電設備和生命監測儀,護士殷旭為之插上氧氣管。一路上,張珣觀察到病人呼吸急促,便問病人的女兒,病人發病時表現什麼癥狀?家屬說:“老人剛開始感覺胸悶,上不來氣,我立即撥打了120,又喂病人喝了點熱姜水。”“病人發病前這幾天是否有情緒波動?”
張珣一邊從家屬那了解病人的情況,一邊眼睛注視著各項儀器。送到醫院時,張珣將病人的情況向急診醫生做了詳細地描述。張珣告訴記者,病人患有心髒病,在發病時,搶時間很重要,我要能將初步診斷准確告訴搶救醫生,就能為病人贏取寶貴的搶救時間。
打120就是信任咱
護士殷旭介紹說,接不到人的時候,也偶會發生。有一次,夜裡1點多接到報警,香坊區三大動力路一個小區,家中老人患病,情況危急。我們去了之後,敲開門,弄清後,原來是有人報假警。不管是真是假,我們都必須把每一次都當作真的。
張珣說,參加工作5年來,也有過尷尬的時候,一次,有人打120,只說需要幫助,沒有說明具體病情。他們立即前往居民家中,到達現場後,張珣發現是一名婦女生小孩,這對他這個剛從醫學院畢業27歲的男生來說,可犯了難了。但是情況危機,孕婦羊水破了,孩子都已經露頭了,當時也沒猶豫,他幫助孕婦把孩子生下來,為她做了緊急處理,然後立即將母子送往醫院。
10時左右,接到報警,患者張某,在郊區發生車禍,家屬正將病人送往市裡醫院。20分鍾後,120急救車與載著病人的車輛匯合。張某被一面包車撞傷,身上多處骨折,右側大腿和小腿有外傷,血還不停的往外流,護士立即為患者進行止血處理。“慢抬輕放,面部向上,平躺身位”張珣喊著提醒大家。患者被抬上了急救車,張珣對記者說,傷者受撞擊傷勢較重,在搶救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保護不要讓他受二次傷害。
傷者躺在擔架上,經過止血處理的小腿,血還在不停地流,張珣低著頭看著他:“你現在是什麼感覺?”“我現在還清醒,我現在還清醒”。傷者聲音很微弱,但反復重復著這句話。
20分鍾後,傷者被送到了哈醫大二院急診科,張珣告訴急診醫生,傷者有頭部骨折跡象。
急救車內的車壁、地上還有擔架上到處都是血跡。司機和擔架員將自己的手巾拿出來,浸濕後將擔架擦拭乾淨,護士殷旭也擦著車廂內的血。他們的衣服上也沾得到處都是血。
張珣對記者說:“有的人既然撥打了120,就是信任咱,病人的事永遠是大事。工作中受點委屈正常,誰都有親人,親人有病有難的時候,都會慌亂,會激動,你就把他們當作自己的親人就好了。”
學會了坐著睡覺
上午,記者跟隨120急救車出了5次車。坐急救車就像坐公交車一樣,因為急,車跑得直?當人顛得也直晃蕩。張珣笑著說,我們剛開始參加工作的時候體力也受不了頭暈,慢慢地也能受得了這樣的環境刺激了。
中午急救車回到了急救中心,剛進門,就聽見裡面有人喊:“開飯啦,開飯啦,快打飯去。”這時,張珣和司機小張立刻拿起飯盒跑去食堂。不一會兒,他倆抱著飯盒跑了回來,張珣進屋就對記者喊:“先別和我說話,等我吃完。”兩人就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果然,還沒吃完警報聲又響起來,二人熟練的扣上飯盒,一起跑向急救車。
GPS信息屏上顯示,一位老人需要轉院治療。11時06分,急救車出發。11時40分回到急救中心,11時50分出發……,就這樣,張珣他們的一頓午飯吃了4回。
急救中心的王站長告訴記者,每輛急救車,每天平均要出車12~15趟,忙的時候每輛車平均超過20趟。晚間出車要比白天多,因為晚上和凌晨是心髒病、腦出血等突發性疾病的高發時間。夜間,值班醫生和護士沒有時間躺在床上休息,不出車的時候只能坐在床邊靠一會。張珣說,他已經有了“特異功能”,靠著床邊或者坐在椅子上就能立即睡著,聽到警鈴聲立刻清醒。
記者跟隨2號急救車,夜間共出了8躺車,平均1個多小時出一次,每次出完車回來後,張珣不是立刻靠在床邊睡覺,而是,把每次出車的病人的情況及送往醫院等情況寫成病例報告和工作日志,寫完“瞇一會”。這天晚上他總共歇了能有兩個來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