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11月9日訊 進入汽車時代的哈爾濱,商圈停車難嚴重影響了市民的生活質量。為破解商圈等人車密集區的停車難,哈爾濱市交警與城建等部門計劃明年在各大商圈建設近30座立體停車設施。
當前在哈市,不論新城區新建的商場還老城區的既有商圈,都在想方設法做好停車服務,兩者最具代表性的分別是道裡區凱德廣場的自駕式空中停車場和南崗區秋林國際商廈的自動化立體停樓。商家自建停車實施,為消費者解決停車難題的同時也提昇了自身商業服務水平受到好評,不失為解決商圈停車難的一種雙贏模式。
商家興建立體停車場
在地面和地下空間停車出現了『一位難求』的窘境後,哈爾濱出現了向有限空間要停車位的立體停車模式。
那什麼是立體停車呢?秋林國際立體停車樓工程負責人介紹說,立體停車場(樓)一般分為兩類,一種是自動化式的立體停車樓,車主將車停在地面指定位置,有專門人員啟動自動停車系統,通過機械將待停車輛舉高,並停放到停車樓內的空位上;另一種是空中停車樓,這樣的停車樓設有車行道,由車主沿著環形車道,自己駕駛車輛到達停車樓上的停車泊位。取車時,自己再將車輛開出。
在哈爾濱,本月即將投用的秋林國際立體停車樓是哈爾濱首個自動化立體停車樓,而在道裡區埃德蒙頓路凱德廣場的停車場是哈市首個自駕式空中停車場。
大大緩解商圈停車難
『這兩種立體停車都是破解冰城停車難的有效形式。』哈市公安交通管理局秩序處停車場科科長夏強說。像凱德廣場的這種自駕式空中停車場,因停車場與購物中心相連接,需要在大樓建設前事先做好規劃,更適合新開發的新區。秋林國際商廈的停車樓是采取見縫插針的方式,在有限的空間中開闢建設的自動式立體停車樓,這樣的停車場建設還可依附老樓改建而成,這樣的立體停車方式更適合老城區既有商圈。
交通專家比較後認為,這兩種立體停車場各有優勢,自駕式空中停車場需要一次性的大投入,但後續運行、維護成本較少。自動化式立體停車樓,因為是全自動機械化操作,後期運行費用和折舊等二次投入較多,優點是不受空間限制,可在老商圈中廣泛采用。
專家:多建立體停車場
據了解,截至今年8月底,哈市機動車輛達到81萬輛,但公共空間的停車位只有大約14萬個,供需矛盾突出,破解老城區停車難迫在眉睫。
『立體停車場是城市化進程中的產物,也是國內外一線城市遭遇泊車難時普遍采用的破解辦法。』哈工大交通規劃與管理專業教授安學敏說。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城市,繁華區域的立體停車樓很多,每個停車樓均在5層左右,意味著原先能停1臺車的地面,在停車樓內可以停5臺車,對地面空間的節約立竿見影。在美國華盛頓,立體停車樓是作為交通配套設施來建設的,市民免費停車。
安學敏說,哈爾濱要解決老城區,尤其商圈停車難,需多建立體停車設施,政府應給予一定的資金扶持,如可以通過對大商場、大酒店政策支持或者稅費減免等形式來籌集建設立體停車場的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