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1月9日訊 『全國食用菌科技致富大王』聶林富創辦的牡丹江市黑木耳協會,目前已研發出優質高產黑木耳及菇類新品種10餘種,食用菌栽培新技術、新方法及國內外首創技術達30多項,與林口縣、寧安市、通河縣等地的食用菌栽培戶結成科技扶貧對子1.6萬餘戶,使這些農民增加純收入達37.95億元。據介紹,我省近萬農技協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推廣農業實用技術,助200萬農戶科技致富。
據省科協統計,目前,我省擁有各級各類農技協組織9557個,會員75.3萬人,涵蓋了農、林、牧、漁、加工等70多個專業,遍布全省1000餘個鄉鎮,向200餘萬農戶推廣普及農業實用技術,初步形成了種、養、加、產、供、銷一體化的產業格局,創造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農村科技普及推廣機制,開闢了科技進農戶快捷、方便、高效的新途徑。
近年來,我省各級農技協組織積極發揮上聯科研院所、下聯千家萬戶的輻射帶動作用,通過自身的組織網絡和農民科技致富帶頭人,使農業先進實用技術和科研成果轉換成為廣大農民看得見、信得過、學得會的技術方法;與會員之間通過技術、生產、銷售環節的互動和服務,搭建新技術新品種推廣、產業化發展和集約化經營的社會平臺,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近五年,我省共有56個農技協、26個科普示范基地、40個科普帶頭人被評為全國『科普惠農興村計劃』先進單位和個人,有64個農技協、38個科普示范基地、28個科普帶頭人被評為省級『科普惠農興村計劃』先進單位和個人,這些先進單位和個人在受表彰後平均每年輻射帶動農戶3190.2戶,推廣新品種12.9個,推廣新技術8.1項,輻射帶動農戶每戶增收5579.2元。
在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全省各級農技協組織發揮集約化服務功能,按生產門類、農時季節、產供銷等生產環節,初步形成了統一進行專業技術培訓、統一購買良種和生產資料、統一產品質量標准、統一借貸資金的『四統一』服務和管理模式,把服務做到田間地頭和農戶家中。農技協組織還充分發揮產業帶動作用,積極引進、消化、吸收適合當地生產,具有較高經濟效益的新品種、新技術,並迅速推廣到廣大農戶,形成了『一戶帶十戶,十戶帶一村,一村帶一片、興一業』的可喜局面。許多地方通過『協會+公司+基地+農戶』、『協會+經紀人+農戶』等形式,推動了優勢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