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鶴崗
搜 索
鶴崗特色精品築起文化『新地標』
2011-11-12 09:03:56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劉甡軼 謝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11月12日訊 一件件精品力作,一項項精彩活動,一座座極具特色的文化新地標,一條條促進文化繁榮發展的新舉措,令鶴崗市文化發展呈現出一派喜人的新氣象。

  近年來,鶴崗市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在大文化建設思想指導下,把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當做提昇核心軟實力的中心工作來抓,使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培育邁出了新步伐。

  確立『邊疆文化強市』目標

  鶴崗市從戰略高度出發,大力提昇文化建設地位。把文化建設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戰略,從四個方面凸顯了文化發展的地位。在發展定位上,針對鶴崗文化豐厚多元的實際,今年首次提出了建設『邊疆文化強市』的目標,明確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方向。在工作導向上,市委出臺了《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實施意見》、《『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意見》和《加強文藝精品創作意見》等指導性文件,市政府每年都把文化體育繁榮列入《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十項工程、百件實事』。在資金扶持上,克服財力緊張的矛盾,從2009年起每年設立5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引導文化項目建設和開展重大文化活動。在推進機制上,把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社會建設同規劃、同部署、同考核,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

  文化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

  游界江,看森林,觀濕地,賞冰雪,鶴崗市界江旅游集合區被列為全省『北國風光特色旅游開發區』十大功能區之一。以歷史文化游、民俗風情游、精品紅色游為主導的特色文化旅游為鶴崗全市旅游產業帶來了數以億計的綜合收入。

  在哈洽會上,鶴崗市帶來的填補全國空白的活性炭環保立體書畫,以及極具煤城特色的煤雕工藝品,令人拍手稱妙,成為亮點,訂單不斷。

  目前鶴崗市民營文化企業和文化個體經營戶有1200餘家,安置就業5000餘人,文化產業已經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文化是鶴崗市的重要資源,但卻是多年沈睡的資源,為此該市從兩個方面進行了突破。以旅游開發承載文化產業發展。緊緊把握全省發展旅游業的機遇,以『三區一鎮』為主,促進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引領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圍繞界江文化,規劃建設了85.7平方公裡『龍江三峽』旅游集合區,被列為我省『界江游』龍頭項目和省『十二五』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在此集合區中,黑龍江流域博物館是全國第一個跨國度、跨民族的流域文明綜合博物館,太平溝黃金古鎮,是全國第一個全方位展示黃金文化和掘金歷史的古鎮。圍繞民俗文化,規劃建設了220公頃『奧裡米』古文化集合區,明年建成後將成為『中國北方古文化邊境旅游之鄉』。圍繞生態文化,規劃建設了國家森林公園集合區,其中細鱗河民族風情園被譽為『三江的西雙版納』,在金頂山龍掌岩石峰景區建成了全國第一個石文化廣場。

  圍繞俄猶風情,規劃建設了界江俄猶風情小鎮,成為全省12個旅游名鎮之一。與此同時,規劃建設了以礦山地質公園、地質博物館、礦史館和科技館為支橕的煤文化旅游集合區,以嘟嚕河、葦場和十裡河三大濕地為支橕的濕地文化旅游集合區,以趙尚志廣場、趙尚志紀念館、興山要塞、鶴北抗聯密營為支橕的紅色文化旅游集合區。

  以優惠政策助推文化產業發展。實施了以市內開發工程換建設投入、以土地出讓換工程投入的政策,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旅游名鎮建設,使一度進展遲緩的名山鎮建設今年一年完成投資2億元,太平溝黃金古鎮當年建設當年投入使用;引入北京新影聯公司投資1000萬元,建設的鶴崗市第一座數字影城即將投入使用;積極探索『文化+科技』模式,創辦了手機報、手機電視,已有6000餘名用戶。

  頻出精品叫響『鶴崗創作』品牌

  在文藝創作方面,精品不斷湧現。通過健全創作機制、建立創作基地、組建創作群的辦法,努力叫響『鶴崗創作』品牌,3年累計獲省級以上獎項500餘個。由鶴崗市作者創作的小品《免費電話》、《團團圓圓》打入2008、2009年央視春晚,《免費電話》獲曲藝、戲曲類編劇二等獎,《團團圓圓》獲得優秀節目獎。青年作家柏林創作的長篇小說《春回大地》被編入《黑龍江開展建設叢書》,並在首發式上隆重推出。反映改革開放30年來鶴崗市文學創作豐碩成果的《鶴崗新時期文學作品選(詩歌卷、小說卷、散文卷)》於2009年出版。編撰的《百年風雲——鶴崗重大歷史事件紀實》、《蘿北縣歷史文化叢書》、《鶴崗新時期文學作品選》等100餘套書籍陸續面世。由鶴崗作家韓學敏、桑俊傑編寫的電視劇《解放區的天》已經完成拍攝,同名長篇電視小說也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發行。這些都標志著『鶴崗創作』的品牌不僅已經叫響全省,而且正在走向全國。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覆蓋城鄉

  鶴崗市堅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則,把設施建設作為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的基礎,在廣覆蓋、高效能、持久性上狠下功夫,實現了文化發展成果人民共享。

  興建了一批地標性文化設施。投入3.5億元,新、改、擴建了20多個重點文化設施,初步構建了覆蓋全市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網絡。在蘿北縣建成黑龍江流域博物館、綏濱縣博物館;投資8000萬元在建的鶴崗博物館,可全面展示鶴崗的自然和人文;投資7000萬元的全民健身中心,是全省最大的康體康樂會館;投資2500萬元的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成為科技體驗大課堂;建築面積1280平方米的全市第一座音樂廳,增添了城市的藝術氣質。

  興建了一批文化活動場所。抓住城市大開發大建設的時機,新、改、擴建了百鶴園廣場、五指山公園、北山生態公園等13個大型文化廣場、公園。其中,人民廣場佔地12.8萬平方米,依山傍水,規模和功能位居全省前列。廣播電視實現了行政村全覆蓋,90%的鄉鎮建成了省級文化站,146個農家書屋全部免費開放,30個社區圖書室年接待讀者1000餘人次。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成1個市級支中心、2個縣級支中心和219個基層服務點,舉辦文化科普講座120餘場,為農村年均放映數字電影2000餘場。

責任編輯:張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