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1月14日訊 秋天的林城,萬紫千紅。家住省森工總局東方紅林業局十一委的王大媽和老伴有個習慣,每天吃完晚飯都要到東方廣場溜達溜達。 『這裡空氣清新,環境優雅,散散步心情更愉悅。』跳舞、打球、散步……人們聚在這裡其樂融融。每天來北山公園、植物園休閑娛樂的職工群眾就有3000餘人。
幾年來,省森工總局在致力於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的同時,堅定不移地發展壯大森工文化,把構建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作為建設林區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列入四大體系之一,下大力氣推進。『十一五』期間,累計投入5億多元開展文化建設,極大地改善了林區文化環境,滿足了職工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他們結合自身實際,立足林區特色將文化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和行為准則向全局推廣普及,形成了山基堅實、山脈綿延、山嶺俊秀,山林繁茂的『山型』生態文化體系。
加大公共文化場所投入奠定文化基礎
森工各單位從實際出發,在加快發展林區經濟的基礎上,逐年加大對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按照布局合理、發展協調、功能健全、惠及全民的發展思路,重點建設局址大型文化廣場、林場所小型休閑廣場和文化館、展覽館、圖書館、體育館。目前已建成大型文化廣場23個,小型休閑廣場500餘個,建成了一批標志性公共文化基礎設施。
柴河林業局累計投入2058萬元,新建文化中心及活動室8980平方米,公園、廣場20處7.6萬平方米。東京城林業局投資500多萬元,改造建設了社區文化活動中心,乒乓球訓練館、健身房、圖書室,一應俱全,可同時容納500人健身娛樂。綏棱林業局相繼在局址建設了中心公園、綠蔭廣場、水上公園等一大批露天文化活動場所,總面積達19.2萬平方米;建設了職工之家、老乾部活動中心、社區活動中心等一批室內文化活動場所,總面積達6354平方米。目前,該林業局在文化建設上人均投入資金達417元。
開展豐富多彩群眾活動 提昇文化底蘊
森工系統堅持每年由總局統一組織、統一主題,在林區開展大型主題廣場文化活動。各基層單位最大限度地動員組織職工群眾參與活動。
每逢春節、 『五一』、 『七一』、 『十一』等重大節日,各林業局都舉辦現場書畫展、歌手大獎賽、廣場文藝晚會等活動。充分利用廣播、報告會、演講賽、文藝演出等多種宣傳形式,開展各具特色的紀念慶祝活動。在今年慶祝建黨90周年活動中,總局組織了大型文藝匯演,各單位都組織了大型演出,講傳統、唱紅歌、誦經典,推動群眾文化活動向縱深開展。
為充分利用好現有的文化陣地,總局還充分調動各林業局大力開展廣場文化活動。以傳統文化、企業文化、家庭文化、社區文化為主要內容,定期開展職工群眾喜聞樂見,寓教於樂的文體廣場活動。各林業局的夕陽紅秧歌隊、東北秧歌隊、社區腰鼓隊、太極健身協會活動堅持不斷,常年活躍在文化廣場上。
主題廣場文化活動已經成為森工的一個文化品牌。
同時,各林業局積極開展社區文化藝術節。以廣場活動的點帶動社區活動的面,每年組織或群眾自發舉辦籃、排球賽、職工健身秧歌比賽、集體舞等健身活動,異彩紛呈。
全力建設文化人纔族群 形成文化名片
森工系統以穩定現有人纔、引進急需人纔、挖掘民間人纔、培育後繼人纔為原則,培育文藝人纔隊伍,加大文藝人纔的發掘力度,提高文藝作品的創作水平。現有文學創作協會、攝影協會、美術書法協會、音樂舞蹈協會四個協會組織,會員146人。2010年總局開始著手組建森工系統文藝人纔儲備庫,目前登記入庫的各類文藝人纔達到1200多人。
各林業局從基層群眾出發,壯大文藝人纔團隊建設。積極組織專業、業餘文藝團體,組建文學創作、戲曲、舞蹈、器樂、攝影等民間文體藝術協會;依托群眾自發組建老年書畫研究會、校園吉它隊、武術隊等群眾性文化組織。目前,全系統有專業文工團兩個,民間文藝活動組織達到500多個,這些民間團體活動經常,管理規范,規模日益壯大。
挖掘產品生態文化內涵 打造文化品牌
森工的特色是森林,優勢是生態。打造森工特色文化品牌,就必須立足具有相對壟斷地位的特色資源,建設生態文化品牌。
近年來,森工上下充分挖掘森林、冰雪、野生動植物、濕地、生態旅游文化等發展潛力,豐富生態文化內涵,拓展生態文化外延。堅持把文藝活動場所建設與生態文化景觀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充分體現群眾文化活動場所與生態文化建設效果相協調的自然清新的園林生態特色。目前成功地開發了威虎山、亞布力、中國雪鄉、鳳凰山等32處森林生態旅游風景區;開發建設了平山神鹿、鐵力日月峽、中國雪鄉等10處旅游滑雪場,3S級滑雪場3處;開發了15處林區精品漂流線路。重點開發建設森工平山旅游區、大海林中國雪鄉、山河屯鳳凰山、湯旺河石林景區、興隆森林小火車民俗游、海浪河、大豐河漂流等知名景區(點)和精品旅游線路;形成了蒸汽機車觀賞、民俗生態、療養休閑、避暑保健、冰雪運動、狩獵探險、原始森林觀光等獨具特色的森林生態旅游項目。
文化是城市建設的精髓,文化是經濟發展的王牌。在面臨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森工林區緊緊抓住國家實施天保工程的機遇,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文化創新為動力,將文化理念由淺入深拓展,將文化品牌由小到大推廣,進一步提昇了凝聚力與競爭力,實現了經濟、社會、文化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