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18日訊 “印象最深的是家家戶戶都是敞開門過日子。誰家有個大事小情的,全院老少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現在想來,那叫一個溫暖!”田久興說。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正是國家困難時期。可田久興回憶起那時的大雜院生活,卻是苦中有樂。田久興說,業餘時間,28號大院中的勞動場景用“熱火朝天”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打鐵絲的、粘鞋墊的、拆棉線的……大家圍坐在一起,乾著手中的活計,談古論今好不愜意。
圈樓喜事:嫁娶和過年
當年,28號大院中最開心的事就是辦喜事。田久興回憶:喜日子的前三天,辦喜事的人家就在院中支上大棚,大院中有人負責采購,有人負責?炒……秩序井然。婚禮當天,把新娘接來,在大院裡掛上紅旗,桌上擺上兩盆花,就開始典禮了。開席了,娘家人都被請到屋裡,大院的鄰居們則在院中支上桌子開喝。
另一件喜事是過年。進入臘月,大院裡就開始忙年,被服、褥子都要漿洗,還要用木槌敲打,每家都發出叮叮當當的聲音。大院居民你到我家包餃子,我到你家蒸年糕,互拜大年。
姚錫九姨太曾住圈樓
田久興記得,她家所住的圈樓建於1911年左右,與老字號“仁和永”歷史同樣悠久。她聽父親講過,哈爾濱剛解放時,做惡多端的大財主姚錫九被政府正法,而北九道街28號大院就是姚錫九七房姨太太中的三姨太居住過的。後來,這裡成為姚錫久家的倉庫。過了幾年,姚錫久又將這個圈樓出租給一些闖關東客。
現在,大院即將動遷。聽說這個樓不拆,只是“修舊如舊”,田久興很高興。她說,哈爾濱開埠和闖關東客的痕跡在這裡。政府保留、修復它們,是對歷史負責之舉。
如同上海的裡弄、北京的胡同一樣,老道外中華巴洛克建築群中,有許許多多的圈樓。圈樓“圈”起來的大雜院歷史悠久,民風淳朴。
昨天,家住原道外北九道街28號的54歲老道外居民田久興給本報發來電子郵件,講述了她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圈樓大雜院裡的如煙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