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18日訊 今年入冬以來,哈市天氣始終“溫暾暾”的,缺少些“寒氣逼人”。哈爾濱公眾氣象臺臺長陳莉、哈爾濱專業氣象臺專業氣象服務科科長韓基良等專家告訴記者,今年10月平均氣溫、11月上旬平均氣溫都比歷年明顯偏高,出現暖冬現象。
陳莉臺長說,今年哈爾濱10月平均氣溫為8.0℃,比歷年同期高2.8℃,其平均氣溫偏高程度,位居近50年以來同期第3位,僅次於1990年、1998年;11月上旬平均氣溫為3.7℃,比歷年同期高5.5℃,其平均氣溫偏高程度,位居近50年以來同期第2位,僅次於2005年。
據氣象專家介紹,我市今年出現“暖冬”,主要受以下氣候條件影響:
◆我國處於偏暖期
氣溫變化有周期性。近100多年來,氣象資料表明我國存在大約30年一周期的冷暖交替。上世紀20年代以前偏冷,20到40年代偏暖,50到70年代偏冷,80年代後又轉入偏暖,目前我國還處於這個時期。我國暖冬天氣出現比較集中的東北等地區,周期性表現更加明顯。
◆溫室效應
由於人類活動影響,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含量迅速增加,全球氣溫明顯上昇,暖冬就是在這種大背景下發生的。我國處在東西伯利亞偏暖區南端,我國偏暖是全球偏暖的組成部分。
◆厄爾尼諾影響
近50年來,厄爾尼諾發生後,我國當年冬季溫度偏高的概率較大,1951年以來發生過15次厄爾尼諾現象,有14次我國出現了暖冬。
◆緯向環流盛行
從1986年起,東亞上空緯向環流盛行,多為相對平直的偏西氣流,偏北的經向氣流較少,很少將西伯利亞的強冷空氣帶入我國,寒潮很少出現。在平直的氣流中,即便有些弱的偏北氣流,帶入我國的冷空氣次數也少、勢力也弱,冷空氣南下的范圍不大,造成了暖冬。
◆歐亞大陸積雪減少
歐亞大陸積雪減少,使西伯利亞南侵我國的冷空氣偏弱,也是暖冬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