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劇場話劇《他沒有兩個老婆》劇照。
東北網11月21日訊
輝煌在商潮中遠去
東北網11月21日訊哈爾濱的話劇,曾經有過輝煌的記憶。50年前成立的哈爾濱話劇院,五代人嘔心瀝血,勵精圖治,形成了融外國劇、經典劇和具有現實主義特色劇於一身的話劇表演風格,50年共創作演出了話劇《赫哲人的婚禮》、《千萬不要忘記》、《蛾》、《夜幕下的哈爾濱》、《純真年代》、《雪落有聲》、《趙一曼》等400多部原創話劇。早在上世紀60年代,哈爾濱話劇院曾經與北京人藝、上海人藝、遼寧人藝一起,並稱中國四大話劇院,也因為排演《千萬不要忘記》而名震全國,並以排演《以革命的名義》、《樂觀主義的悲劇》等蘇聯戲劇而聞名全國。哈爾濱的話劇走過火紅的年代,經歷過坎坷和艱難,給了我們關於話劇藝術的啟蒙和最直觀的記憶。
然而,上世紀末期以來話劇精品佳作越來越少,面對市場經濟的挑戰,加重了話劇院的生存危機。
三大招法推廣“小劇場”
拯救話劇,必須依靠市場,開拓演出市場,創作話劇精品,使話劇在如今舞臺格局多元化的當代,成熟為一種兼具時尚魅力的藝術品種,並始終讓其洋溢著比喧囂熱鬧的影視藝術更為深沈的精神內涵。為此,哈爾濱話劇院開始重振雄風,把市場放在“小劇場”上。
1.杜絕人情票和贈票。以前,話劇院拍戲上演後,是要派出業務員求人買票,下去推銷票。話劇市場進入“小劇場”後,各種各樣的觀眾紛紛托人要票。進行市場化運作後,觀眾自己必須買票,現在,劇院規定沒有人情票和贈票,所有演職員的親朋好友看戲一律自己購票,為請各個關系單位看戲,車承濱院長自己就買了好幾千元錢的票贈送客戶。
2.擴大話劇演出空間。劇院營建了一個多功能的“話劇超市”,現有“大劇場”、“藝術沙龍”、“60空間”、“迷你戲劇”等四個不同的演出空間,讓觀眾有選擇地欣賞演出。劇院以小劇場演出的方式,進行市場化運作,接受市場經濟的挑戰。讓觀眾自己選擇喜愛的劇目。架起觀眾和舞臺的互動平臺。
一切為了觀眾。話劇院還將排演不同題材風格和流派的劇目,形成都市情感系列、喜劇系列、世界名著系列、荒誕派系列等。
3.發揮小劇場話劇獨特的優勢。演出道具精煉,布景簡潔,緊縮和降低制作成本,票價低廉或售票優惠等多種手段的促銷,多種方式適應演出市場,多層次、低票價吸引觀眾,針對熱衷話劇的觀眾習慣於周末看話劇,劇院把演出時間多定為周末和節假日,不但培養觀眾還培養屬於自己的演出市場。
哈爾濱話劇院副院長曲傑介紹:從2007年7月至今,該院排演的20多部小劇場劇目已經演出254場,多個劇目輪換演出,讓觀眾始終有新鮮感。今後,劇院仍把站穩小劇場、走向大市場作為奮斗的目標。力爭推出不同風格的話劇。通過市場化的運作,以最少的投入爭取到最大的回報。
對接市場檢驗精品
今年國慶節前,大型原創情感話劇《我和我的同學》成功首演。該劇定位商業化與藝術性相結合,從哈爾濱話劇院走出去的明星張譯出演男主角,明星加盟、陣容強大、實力雄厚。一切商業元素全面尊重藝術市場規律,因此連續演出5場,場場爆滿,一票難求。話劇院堅持面向市場、貼近百姓,把打造精品與市場對接作為院團獲取效益的重要前提,正因為如此,纔有拓寬了更大的演出市場。
小劇場市場試水的嘗試,正如費孝在提出“文化自覺論”時說的那樣:“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的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小劇場的出現就是一種對自身文化自我覺醒、自我認知、自我選擇和自我創建的一種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