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群眾文藝表演。王志富 攝
創業文化是精神支柱
黑龍江日報11月23日訊 伊春是座先生產後發展的城市,建市至今不過60多年。但勤勞勇敢的林都人,卻在這有限的時間裡,積淀了凝重的林區創業文化。伊春開發建設初期,大批林業工人湧進深山,戰天斗地、爬冰臥雪,為新中國林業建設做出重要貢獻。從那時起,創業文化便應運而生,一直傳承至今。可以說,創業文化就是伊春人的精神支柱。
經過一次、二次創業,伊春已鍛造出以馬永順精神為代表的林區創業精神和創業文化,即自強自立、百折不撓的開拓進取意識,求新求變、革故鼎新的改革創新精神和乾在實處、追求卓越的奮勇爭先品質,集中體現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創新、特別能奉獻。今年,伊春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提出第三次創業的號召,即繼承弘揚馬永順精神,帶領全市人民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在伊春基本形成比較發達的現代林區產業體系,比較完備的森林生態保護體系,比較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比較齊全的社會服務體系。
當前,創業文化成為伊春人第三次創業的精神動力,他們以“6541”工程為統領,建設六個基地,辦好五個節會,建好四個場館,發展一種文化產業。六個基地為攝影基地、繪畫基地、影視基地、紅色教育基地、生態文明教育基地、木藝制作基地;五個節會為森林生態旅游節、森博會、森林音樂會、小興安嶺藍莓節和林都伊春森林冰雪歡樂節;四個場館為森林博物館、地質博物館、馬永順紀念館、嘉蔭恐龍館;一種文化產業為以森林生態文化、林業產業文化為基礎,以旅游業為動力,進一步推動文化的發展繁榮。
生態文化唱響城市品牌
生態環境是伊春的立市之本、發展之基,生態文化是伊春的城市之魂。近年,伊春市委市政府秉承“在保護中加快發展,在發展中興市富民”的理念,嚴管資源、保護生態,通過紮實工作和有效措施,讓小興安嶺大森林獲得歷史性恢復。伊春林區開發早,是全國最大的森林城市和最好的生態城市。它的開發建設歷程,就是利用生態、保護生態、建設生態的歷程,也是創造、豐富、弘揚生態文化的歷程。“高揚生態文化這面旗幟,既是伊春的科學發展所需,也是一種文明的塑造,是不斷提昇伊春這座森林城市內在品質與核心競爭力的體現。”伊春市委書記王愛文在談到建設生態文化時說,伊春會一如既往地保護生態、發展生態、建設生態,要讓“中國林都,紅松故鄉”這個美譽永遠傳承。
伊春依托生態作好文化發展文章,通過文化的發展反哺生態建設。憑借生態文化發展的基礎,伊春市連續幾年推出林區獨特品牌——“大森林之聲”、“文化百日惠民工程”等系列文化活動,不僅唱響了生態文化的優美旋律,還讓廣大林區人民享受到豐盛的文化盛宴。
旅游文化是活力之源
伊春是座新興的旅游城市,依靠獨有的資源和生態,伊春成為理想的旅游度假地。伊春市委市政府也恰恰抓住了這一點,在發展旅游產業同時,傾力打造屬於城市自身的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已成為伊春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之源。今年前10個月,全市接待游客已接近500萬人次,實現兩位數增長。
2008年10月8日,國家環保部和國家旅游局將湯旺河區確定為中國第一個國家公園試點單位,這是給予伊春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的一個極高榮譽。去年,伊春市在建好湯旺河省級重點旅游名鎮同時,同步建設了嘉蔭縣、五營區、金山屯區、朗鄉局等市級旅游名鎮,形成了“1+4”的發展格局。在具體規劃建設中,他們以景區發展城鎮,以城鎮支橕景區,全面提昇了“游、購、娛、吃、住、行”等服務功能,活躍了人氣,增加了財氣,推動了旅游業快速發展。
通過著力打造旅游文化、大力推進旅游產業發展,伊春被評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特色魅力城市200強”、“最具開發價值的旅游資源城市”和“國家級園林城市”。今日伊春,春季可賞杜鵑、夏季可去漂流、秋季可觀山色、冬季可戲冰雪。今冬,六國女子國際冰壺邀請賽、大型冰雕、全國職工滑雪邀請賽等活動,將再為伊春冬季旅游添光增彩。
創業文化、生態文化和旅游文化發展繁榮同時,森林文化、群眾文化、社區文化亦可圈可點。鐵力市百名群眾自發組織的無伴奏合唱團,今年參加了由文化部主辦的重慶紅歌會,並獲得“優勝杯”;100多人組成的伊春市民樂團,今年進行了3次專場演出,受到好評。
森林文化也是伊春文化建設的一大亮點,這個市傾心打造的話劇《大青山》、《青山不老》、《青山常在》分別榮獲國家“五個一工程”、人口文化和森林文化大獎;《青山常在》還多次晉京展演,龍江說唱《社區百家宴》、男聲表演唱《興安號子》、繪畫《青煙浮暖翠》獲全國第十四屆“群星獎”;情景歌舞《趕套子》榮獲全國首屆農民藝術節金穗獎;音樂類節目《嗩吶情》獲全國第十五屆群星獎。近五年,伊春市專業、群文戰線獲得國家、省級獎項多達200餘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