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11月28日訊 您了解“駝峰航線”嗎?1942年5月至1945年8月,在中國西南部,中美兩國人民並肩抗擊日本法西斯中,開闢了一條從雲南至印度汀江的國際戰略空運通道,被稱為“駝峰航線”。這條被譽為世界航空史上最慘烈的“死亡航線”共投入飛機2000餘架,為中國抗日戰場運送80餘萬噸軍用物質。其間,共有609架飛機墜毀、近2000名飛行員犧牲。由於許多墜機殘骸散落在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一帶,所以這個山谷還有一個金屬般冰冷的名字“鋁谷”。本篇報道就為您講述一個關於“駝峰航線”的故事。文中的主人公——牡丹江市民牛百強在今年10月15日加入了由7人組成的搜尋隊,歷時42天,尋找在1943年11月3日這天墜落的2409號駝峰C46運輸機。在無人區爬山涉水的過程中,他們經歷了怎樣的艱辛與坎坷?11月21日,晨報記者采訪了剛剛返回家鄉的牛百強,聽他講述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穿越西藏成就“駝峰”之緣
牛百強終於回來了!聞訊趕來的朋友將他的家裡圍得水泄不通,“瘦了!”“又黑了!”一番寒暄後,牛百強也來了精神,顧不上休息的他連忙打開電腦和朋友一同分享他的照片,還拿出了他此次之行的各種戰利品,娓娓講述起此次的冒險經歷。
今年四十歲出頭的牛百強在我市一家物業公司工作。運動員出身的他身體素質非常好,並且還是我市數一數二的攀岩高手。10年前,牛百強迷上了戶外徒步運動,曾經前往貴州省凱裡苗族侗族自治州長達兩年,深入了解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幾年前的偶然一次機會,牛百強成為了“8264”全國戶外資料網站的會員,通過該網站他結交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驢友。2008年4月9日,牛百強和3名網友駕車進入青藏高原直達四川成都,歷時四十多天,全程1.4萬公裡,這一路走下來,體重雖然輕了20斤,但這一次也成了他終身難忘的經歷。也就是西藏之行,他有幸結識了同為“8264”網站的會員——網名為“福建花雕”的朋友,對方是一名國家級登山運動健將,曾攀登過珠穆朗瑪峰,和他的結識成就了牛百強的“駝峰”之緣。
網友自籌經費組成“駝峰搜尋隊”
去年的一天,“花雕”在“8264”網站上發的一則帖子引起了牛百強的注意:要自籌經費組成民間“駝峰搜尋隊”,現網上招募隊員,這讓牛百強興奮不已。他對“駝峰航線”的那段歷史也有所了解,如果也能成為搜尋隊的一員該是一件多麼有意義的事!於是,通過“個人關系”牛百強聯系了“花雕”,沒承想“花雕”很痛快地就同意了:“你身體素質好,又有戶外運動的經驗,是最佳人選!”
欣喜若狂之餘,牛百強也向“花雕”詳細了解該活動。原來,“花雕”要組織搜尋隊搜尋駝峰墜機項目也是純屬偶然。當他第二次走完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無人區後,在朋友的建議下纔有了這種想法,他想嘗試著將戶外運動和公益活動相結合,希望用多年來積累的登山、穿越和探險的能力與經驗做些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情,顯然尋找七十年前墜落飛機本身也是對戶外更大的綜合性挑戰。
並且,讓牛百強感到佩服的是,“花雕”搞這次活動並不是一時衝動,而是做足了搜索前的工作。他用了半個月時間到雲南等地調查研究,並且特別邀請了二戰史專家戈叔亞、《駝峰航線》作者劉小童以及當年搜索隊隊長趙世龍擔任駝峰墜機搜尋隊的指導與顧問。
牛百強了解到,近七十年來,墜落的飛機能發現的早已找到,找不到的都是地處偏遠、人跡罕至和高海拔等不易到達的地方。通過比較和篩選,他將首次活動定位於:搜索1943年11月3日墜落的2409號駝峰C46運輸機。

路上“撿”到年齡最小隊員
接下來的日子裡,牛百強整理好了裝備等待“花雕”下達隨時出發的命令。幾個月後,經過嚴格的篩選,“花雕”從全國報名的800多人中,選定了6名隊員,並發布了10月15日全體隊員在昆明集合的消息。
“見到了大家我纔知道,我的實力竟然是最弱的!”牛百強說,除了他,都有攀過雪山、高山的記錄。其中最年長的隊員——今年60歲“山東逸人”曾是國家一級登山運動員。他有過穿越羅布泊、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攀登玉珠峰等輝煌經歷。
當一行人趕往目的地——獨龍鄉的途中,意外撿到了第七名隊員,22歲的女大學生“黑妞”。“黑妞”原本是來雲南旅游,見他們的活動更富有挑戰性,立即在當地買了戶外裝備後,加入了進來。
搜尋隊到達獨龍鄉後,隊員們拜訪了當地獨龍族最年長者——103歲高齡的木生長老人。通過翻譯他們得知,老人在七十年前的一次打獵中,偶爾見到了一架駝峰墜機,這讓隊員們都很興奮。

牛百強展示拾到的飛機鋁片。
路上艱辛常人難料
10月19日,搜尋隊在獨龍鄉購買了糧食、炊具等物資,並僱了12名獨龍族背夫開始向高黎貢山無人區進發。“用GPS定位發現到達第一個坐標點僅6公裡的路程,但我們整整走了四天!”盡管大家經歷無數,可面對的凶險,也遠遠超過了這些狂熱的戶外愛好者們的想象。
牛百強回憶說,眼前根本沒有路,除了湍急的河流,就是到處布滿荊棘,背夫們只能不停地揮舞著砍刀在前面開路。他們隨時還要翻越幾十米高的懸崖,一邊是堅固的山體,另一邊是萬丈深淵。人要經過,必須緊貼山體,一步一挪,不能有絲毫閃失。更要命的是,由於長年無人經過,路上長滿了青苔,又濕又滑,稍一疏忽,就會滑入深淵,轉瞬被激流卷走。耳邊湍急的水聲讓隊員們心裡直發怵,肩上沈重的背包更給他們的這次穿越之旅,增添了幾許負擔。
出發前,搜尋隊成員就分工明確,牛百強充當“敢死隊員”的角色,主要負責先鋒探路以及安全保障。所以,一路上遇到險峻的地段,牛百強要做的就是第一個衝上去,遇水要試水有多深,遇崖要試崖有多險。“看不見太陽就得穿羽絨服,出了太陽就得穿短袖,溫差大得驚人。”牛百強說,因為很難找到空地,很多時間和力氣都浪費在了安營紮寨上。清除障礙後,就開始挖十幾平方米的大坑,“那簡直就是一個無比浩大的工程!”每次要離開,隊員們都會感到很心疼。
惡劣的環境大家都能克服,但螞蟥給隊員帶來的感受則完全可以用惡心來形容。遍地都垂著一條條沒膝高、寬寬葉子的無名草。別不在意這些小草,那上面停憩著密密麻麻、或紅或黑、大大小小的螞蟥,一個個蠕動著在尋找“血源”。稍不留神,就會從褲腳、袖口處鑽到人的身上,吮吸鮮血,直至吃飽喝足。
從一張照片上記者看到,牛百強的胸部被螞蟥咬住後流出了一大片暗紅色的鮮血,“我全身都是螞蟥咬過後留下的疤痕。”
途中拾獲飛機鋁片
路途雖然艱辛,但隊員們也收獲了很多歡樂,更和獨龍族的背夫們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每天晚上露營休息時,寂靜的山谷裡都會回蕩著他們的笑聲和歌聲。閑下來的時候,獨龍族人會教隊員們說他們獨特的語言。並且,獨龍族人頑強適應惡劣環境的能力,讓隊員們無比的佩服。“零下十幾度的晚上,我們需要鑽進帳篷裡取暖,但他們身披具有民族特色的獨龍毯就能席地而睡。”獨龍族人負責給隊員們做飯,雖然不太符合大家的口味,但都會吃得無比香甜。
有一次,牛百強齊腰趟過了一條大河,到岸後,獨龍族有一個小伙子拿來了特制的燒酒,讓牛百強喝下驅寒,雖然大家語言不通,但從眼神裡,牛百強看到他們把自己當成了朋友。但有時,兩方也有意見不合的時候。曾經在行路中,一群野牛出現在了山谷裡,獨龍族人看到後特別興奮,連忙拿出隨身攜帶的弩准備射擊,但被牛百強強行攔住了,並告訴他們,這都是保護動物不允許傷害,捕獵為生的獨龍族人雖然不太理解,但一路上也沒有獵殺野生動物。
行路期間,牛百強在途中遇到了全隊此行最大的收獲:撿到一塊飛機鋁片!這更加堅信了隊員們搜尋墜機的決心。4天後,他們根據駝峰協會提供的坐標依據,抵達一號搜索大本營。
根據行前制定的搜索預案,隊員加上背夫16人劃分為6個搜尋小組,在附近區域進行了地毯式的搜索,但兩天來卻沒有任何發現。隊員們並沒有氣餒,而是登上海拔3900多米高的山峰上繼續尋找,但是均一無所獲。
計劃第二次遠赴“駝峰”
此時,搜尋隊的補給已經所剩不多,只夠維持一天。為此,獨龍族的兩名背夫自告奮勇地要返回村寨取糧食,讓隊員們驚訝的是,二人馬不停蹄,只用了12個小時就扛著糧食回到了目的地。11月4日,天空飄起了大雪,隊長“花雕”做出結束搜尋的決定。
牛百強說,經過十幾個人行走,腳下早已經形成了路,所以返回時非常順利。回到原點獨龍鄉後,隊員們就地解散,牛百強沒有急著返回,而是和另一名隊員結伴,歷時4天,徒步走了當年通往獨龍族聚集區唯一通道的“人馬驛站”。回到大理後,二人又樂此不疲地租了自行車,用了兩天時間環繞了洱海。這纔戀戀不捨地返回了家鄉。
回來後,大家通過網絡對此次活動進行了總結。牛百強告訴記者,隊員們都表示對復雜性和困難度認識不足。近七十年的時光變遷,涉及地形、地貌等都可能有巨大的改變。“雖然此次在無人區的穿越並沒有找到墜機地點,但隊員們增長了見識,提高了戶外穿越能力。”牛百強說,搜尋活動不以成功與失敗為衡量標准,重在不斷積累實力和經驗,要把眼光放長遠,不要糾結於每次活動中的一時一事一地的得與失。目前,隊員們正躍躍欲試計劃著第二次遠赴“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