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七臺河11月28日訊 七臺河市連續8年實現糧食增產,今年糧食總產預計超過16億斤,單產和總產再創歷史新高。糧食生產取得如此碩果,極大地增強了農業部門再奪豐收的信心,為農民致富添喜,為煤城經濟發展助力。
農民種糧積極性高漲
中心河村農民李鳳陽是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多年來他承包大量土地,精心耕作,靠科技種糧過上了殷實的生活。
李鳳陽承包了440餘畝土地,主要種植玉米、大豆和水稻。他加入了中心河農機合作社,種地不僅省時省力,還降低了生產成本。李鳳陽靠種地年收入超過18萬元,但是他仍然不滿足,“光種地,效益還不夠高,要提高效益,必須進行深加工,走產業化道路。”他在加入中心河水稻合作社的同時,又把眼光瞄向了中心河鄉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集中區,准備走訂單生產的現代化農業道路。李鳳陽的做法為當地農民樹立了榜樣,很多農民紛紛效仿。
結構調整得力
自開鐮之日起,市糧食局便組織糧食估產工作小組深入各區縣開展糧食估產和質量調查工作,通過實地查驗、抽取樣品、與村民交談、組織座談等方式,對七臺河市糧食生產及質量情況進行客觀細致的評估。今年,全市總播種面積為236萬畝,同比減少2.2%,水稻種植面積為27.3萬畝,同比增加2.2%,玉米播種面積為133.4萬畝,同比增加26.9%,大豆播種面積為65.8萬畝,同比減少36.5%。糧食生產初期持續低溫多雨,7月下旬以後又持續40多天缺少有效降雨,給農作物生長造成了極大的不利影響,各級各部門采取抗旱保苗等措施,確保了今年糧食總產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三大品種產量總計為84.94萬噸左右,比上年增加11.14萬噸左右,其中水稻產量為14.48萬噸,增長6.47%,玉米產量為61.89萬噸,增長38.15%,大豆產量為8.57萬噸,同比減少6.83萬噸,減幅為44.35%。糧食單產呈現“兩增一減”特點,水稻平均畝產為530.98公斤,比上年增長3.99%,玉米平均畝產為464.11公斤,比上年增長8.94%,大豆平均畝產為130.29公斤,比上年減少12.30%。
由於種植結構大幅調整,玉米種植面積大幅增加,低產作物大豆種植面積減少,直接拉昇糧食總產量,實現了糧食8年連續增長。
多種因素合力奪豐收
今年七臺河市糧食增產來之不易,這是在去年高起點高基數的基礎上,克服春播低溫、多雨、春澇及中期伏旱等多種不利因素的情況下取得的,標志著七臺河市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又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今年糧食豐收來之不易,產量創新高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政策支橕是最重要的因素。今年國家出臺的扶持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針對性很強,種糧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等“四補貼”惠及廣大農戶。在糧食生產關鍵時期,市領導多次親臨一線檢查指導,農業相關部門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措施落實力度。在抗旱和排澇等關鍵環節,農業部門分品種、分區域、分農時制定實施主要糧食作物生產技術方案,在全市開展穩糧增糧科技服務活動,組織專家和農技人員推廣落實高產技術,有力地促進了糧食單產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