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30日訊 自10月開始,PM2.5這個專業術語一時間成為傳遍大街小巷的“熱詞”。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它的直徑還不到人的頭發絲粗細的1/20。被稱作城市灰霾的元凶。當前空氣質量評價體系采用的是PM10指標(粒徑小於10微米),PM2.5成了空氣質量評報體系的漏網游魚。
記者昨天獲悉,我市目前已經著手對PM2.5進行監測,首批監測儀器已經在建國街和和平橋兩個監測點試運行。未來幾年,灰霾天氣的元凶與臭氧(8小時濃度)也將被納入常規空氣質量評報。
首批PM2.5監測儀試運行
8月初,哈爾濱市環境中心站在建國街、和平橋兩個監測點投放了首批PM2.5監測儀器。監測儀器的外觀有如家用微波爐大小,設備的空氣采樣管在抽取空氣後,利用“振蕩天平法”測量采集到的PM2.5的“塵重”。
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相關負責人透露,這兩個監測點的監測項目不僅有PM2.5,還包括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氮氧化物、二氧化碳8項自動監測項目和總懸浮顆粒物、鉛、苯並芘3項手工監測項目。自動監測項目全天候監測,手工監測項目每月監測5天。
灰霾天氣比抽煙更易致癌
今年10月以來,我市多地連續多天出現灰霾天氣,各大醫院呼吸科人滿為患,灰霾危害的真實殺傷力讓我們措手不及。PM2.5正是灰霾天氣的元凶。
PM2.5的威力究竟有多大?一般而言,燃煤、工業廢氣、機動車尾氣、揚塵中都可以產生PM2.5,“它可以在空氣中足足漂浮一周左右”。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相關負責人表示,PM2.5在空氣中長時間停留,在相應的氣象條件下,就會留下灰蒙蒙的灰霾。
我市氣象專家表示,灰霾天氣比抽香煙更易致癌———灰霾天氣很可能取代吸煙,成為肺癌頭號致病“殺手”。煙塵、灰霾天氣多現於冬季的早晨。
PM2.5將納入空氣質量評報
去年冰城的“好天”達313天,市民為何沒有切身感受到?據了解,由於我國空氣質量預報主要考慮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而灰霾天氣的主要元凶PM2.5等指標並不被參考在內,這纔使監測出的“好天”與市民真實感覺到的“好天”存在一定差距。
據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環境空氣質量標准》正在向社會第二次公開征求意見,與原標准最大不同的是,此次將PM2.5、臭氧(8小時濃度)納入常規空氣質量評報。同時,收緊了PM10、氮氧化物等標准限值。“收緊”意味著增加了空氣質量達標的難度,監測出來的“好天”可能就沒有那麼多。
據悉,這是中國首次制定PM2.5的國家環境質量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