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講述面包與理想的故事 哈爾濱瓦西裡大街『俄味』正濃
2011-11-30 17:21:58 來源:東北網  作者:齊昊 張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位於哈爾濱中央大街西十一道街的“瓦西裡大街”俄味濃郁。東北網記者 齊昊 攝

  瓦西裡對飢腸轆轆的妻子說:“面包會有的,牛奶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列寧在1918》中經典的對白曾經在上世紀70年代讓眾多年輕人燃起追求新生活的信念,40多年過去,當屹立於哈爾濱中央大街附近的瓦西裡俄羅斯風情文化街進入游人的視野,原汁原味的俄式風情勾起了幾代人不滅的情懷。

  東北網11月28日訊 記者 齊昊 張銳

  這條街集旅游、藝術品制作、歌舞表演和文化交流為一體,讓游客從各個角度了解俄羅斯的風俗文化及特色。這條街從“柳芭”老俄羅斯餐廳、“彼得洛夫”酒吧畫廊、“薩沙”俄羅斯工藝品商店,到“娜達莎”俄羅斯食品商店、“吉姆”酒吧、“列娜”工藝酒吧、“熱尼亞”油畫室、“謝爾蓋”咖啡廳,讓熟悉的俄羅斯姓氏成為一家家小店的金字招牌。這條街充滿了面包的麥香、奶酪的乳香、咖啡豆的苦香、發酵的啤酒花的香味,讓有著不同愛好的你總能嗅到屬於自己的氣味。


 

“瓦西裡大街”集旅游、藝術品制作、歌舞表演和文化交流為一體。東北網記者 齊昊 攝

  工作人員說,小店以老板的姓氏命名是一種承諾,也是一種懷念。對顧客的承諾,純正的俄羅斯風味就不摻假。對俄羅斯的懷念,忘不了家鄉的味道。親切、朴實的風格退卻了金碧輝煌,留下的卻是滿街濃濃的俄羅斯風情。

  “我是搞藝術的,在俄羅斯生活了很多年,對俄羅斯藝術有著深厚的感情,能把在俄羅斯的藝術體驗轉化企業行為,首先要有非常遠大的理想,第二要有雄厚的財力支橕,第三要有韌勁,能耐得住寂寞。這樣,我們的理想纔會實現,願望纔會實現,就像瓦西裡說的那樣‘牛奶會有的,面包也會有的’,藝術家也要有牛奶喝,也要有面包吃,瓦西裡大街就是一個藝術品走向商品的通道,藝術家實現理想的通道。”瓦西裡俄羅斯風情街創辦人趙一群這樣說。


 

小街一步一景,都蘊藏著設計者深厚的俄羅斯情結。東北網記者 齊昊 攝

  小街一步一景,都蘊藏著設計者深厚的俄羅斯情結。拇指大小的套娃表情栩栩如生,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中間還套著3個更小的套娃,最小的如黃豆一般,五官依舊清晰,令人稱奇;手繪的工藝品在小街隨處可見,盤子、手風琴、碪板、花瓶都可以是作畫的器具,獨特性、唯一性成為這些藝術品價值的最好體現;配合小街整體的藝術文化氛圍,漫畫作品也都裝裱精美,創意獨特諷刺幽默見長的作品為小街增添了幾分笑意;重頭戲自然在後頭,俄羅斯功勛畫家的油畫作品赫然映入眼簾,最搶眼的一副黑熊怒吼圖懾人心魄,這裡既是展示區也是商品售賣區,遇到心儀的作品只需千元到萬元不等的價格就可以帶它回家了;不僅如此,郵票收藏、銅版畫收藏,又是一番新境界,當然這樣珍貴的孤品,一定要跟大家一起分享,是無論如何不能帶回家的。

  一路上風景看個夠,然而聽覺的體驗也是暢快淋漓,剛剛走出古早鋼琴奏出的優美旋律,又踏進輕快的手風琴張弛間傾瀉出的節奏漩渦,翩翩起舞的衝動席卷整條小街。在這裡走走停停,停停走走,閑適的午後坐下來發會兒呆都是對自己最好的獎賞。不覺自問,如此大處雄渾微觀細致,古朴又小資的設計蘊涵了創作者怎樣的情懷呢?


 

俄羅斯巧克力是這裡的暢銷產品。東北網記者 齊昊 攝

  街口處,兩個俄羅斯“馬達姆”唱起了節奏明快的《喀秋莎》,其中年紀較大的艾瑪已經70歲了,年紀較小的娜嘉也進入了花甲之年,她們都是俄羅斯“人民藝術家”,來自布拉戈維申斯克的“民族合唱團”。這個合唱團一共有20人左右,年紀大都在50到70歲之間。他們經常往來於北京、大連、哈爾濱、黑河之間,每一站停留數日,這次正趕上年紀最大的艾瑪在瓦西裡大街獻唱。

  艾瑪曾經是烹飪老師,退休後加入合唱團如今已有11個年頭了,這是艾瑪第一次來哈爾濱,這裡給她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人多”,“哈爾濱的年輕人很多,他們看起來都很愉快,很友善。”或許正是這樣的原因纔讓艾瑪願意放棄俄羅斯的大舞臺,在哈爾濱的文化小街唱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紅莓花兒開》這樣的中國人耳熟能詳的老歌,艾瑪認真地說:“這份工作很有意思,每天能看到很多人在這走來走去。”


 

艾瑪和娜嘉都是來自俄羅斯的“人民藝術家”,她們渴望用優美的歌聲打動每個路過的游客。東北網記者 齊昊 攝  

  跟艾瑪的“認真勁兒”不同,娜嘉看起來更開朗活潑,她說:“俄羅斯人很喜歡唱歌,我們都是從小就開始唱歌。來中國後我們很願意交朋友,並且了解這個國家,同時展示俄羅斯的民族歌曲。”談話間,“被接受”成為艾瑪和娜嘉都談論到的一個短語,這應該也是她們此刻心情激動的原因,兩個來自遙遠俄羅斯的老人渴望用藝術打動人,感染人,並得到陌生國度陌生人的認同,這種心情或者就是對音樂藝術不斷追求的源動力。


 

在“瓦西裡大街”唱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紅莓花兒開》這樣中國人耳熟能詳的老歌。東北網記者 齊昊 攝

  對於兩位歌唱藝術家來說,初到哈爾濱有新鮮的一面,自然也有不適應的一面,“我們都不愛吃豆腐。”這個中國人最常吃,最愛吃,做法也最多的食品卻不能得到她們的認同,幸運的是,這樣的問題完全算不上她們在這裡生活的障礙,文化街最不缺的就是俄羅斯風味,在這裡有專門的俄羅斯大廚為俄羅斯員工做飯,三餐都是最家常的俄羅斯口味,小街宣傳冊上“俄人俄景俄特色”,說得一點都沒錯。


 

“瓦西裡大街”展出珍貴的俄羅斯郵票。東北網記者 齊昊 攝

  走在這條俄羅斯風情小街上,看著各種精心創作的俄羅斯藝術品,對“瓦西裡”牛奶、面包的寓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面包會有的,希望也會有的。趙一群說:“藝術家都很清貧,文化的產業化道路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藝術家的生存、生活問題,文化產業要有欣賞功能、價值功能和實用功能,要把展覽品變為商品、旅游用品,從而走進千家萬戶。這不但要能夠讓人接受、陶冶情操,同時還能消費,文化街就是文化產業化的一個重要節點。”

  可以了解的是,在黑龍江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八大工程”中,“推進文化交流合作”“提昇文化產業實力”被作為重要的項目突出出來,瓦西裡文化街的建立無疑為文化產業的繁榮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不僅如此,免費參觀、觀看俄羅斯老電影、跟俄羅斯藝術家一起唱歌等形式文化活動的開展也豐富了群眾的業餘生活。


 

俄羅斯老人用手風琴彈奏《喀秋莎》。東北網記者 齊昊 攝

  自2011年6月正式投入運營後,這條街被俄羅斯“俄中友好協會”命名為“俄中友好街”。本著“‘出國’不出境,圓夢俄羅斯”的宗旨,文化街累計日接待游人500人次,至今共接待5萬餘人次,劇院演出百餘場,觀看演出人數超過2000人次,哈爾濱瓦西裡俄羅斯風情文化街正迎來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的春天。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連冬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