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1日訊 想了十幾年,等了十幾年,林甸縣黎明鄉同樂村村民崔文軍終於盼來了這一天。今年10月,他們一家搬進了新蓋的磚瓦房。
『你一定猜不到我這房子花了多少錢。』提起新房,崔文軍開口先問。
『多少?』
『加起來不到這個數。』崔文軍比劃了一個『八』,質朴中透著小小的得意。
崔文軍確實應該得意。按照政策,他家蓋房,縣政府不僅給補助,他還可以按照新建房屋每平方米500元的標准申請貸款,政府還給貼息,解決了他家一大半的資金問題。
新房蓋起來了,眼瞅『四處漏風』的泥草房變成了敞亮結實的紅磚房,崔文軍一個勁兒叨咕:『真像做夢一樣啊。』
如果說,告別泥草房住進大瓦房,在過去是農民朋友一個美麗的夢。如今,夢想終於照進了現實。
截至目前,大慶已累計完成泥草房改造14.2萬戶,農村住房磚瓦化率由2007年末的46.2%提至目前的82.5%,提前4年完成省政府下達的13.7萬戶泥草房改造任務,近50萬農民『跑步』搬進了新房。大慶從4年前的泥草房紮堆區搖身變成了改造先進城市,一個嶄新的農村居住時代正款款走來。
新房帶產業村村有特色
上世紀90年代以前,大慶農村基本都是土房,到2007年底,還有農村泥草房19.46戶,泥草房保有量佔全省十分之一,是名副其實的泥草房紮堆區。 為了讓農民早日搬出低矮、破舊的泥草房,大慶不僅在改善農民居住條件上下功夫,還把改造泥草房與發展特色產業結合起來,推廣牧業帶動型、旅游帶動型、棚室帶動型的舊房改造,帶動了產業,增加了農民收入,呈現出『鄉鄉有試點、村村有變化、處處新農村』的喜人景象。
今年年初,大同區林源鎮長林村自籌1200萬元,建起了20棟二層小別墅,一棟兩戶,每戶120多平方米,還帶車庫。11月初,村民周英田花了不到15萬元,與其他38戶村民一同搬進了氣派敞亮的別墅小區。
『過去我家裡窮,連房子都沒有。這幾年村委會領著我們集體承包林場耕地、種棚室、養奶牛,我跟著搞棚室種植,每年兩棟溫室、9棟冷棚種下來,有20多萬元的收入,買棟別墅不費勁兒。』周英田美滋滋地告訴記者。
八方出資金戶戶搬新居
在肇州縣二井鎮實現村,美觀整齊的樓房拔地而起,路面硬化、綠化、亮化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村民們搬進新家後,擰開氣灶就能做飯,打開電視就能看,和城裡的生活沒啥兩樣。
村民劉國春告訴記者,他每平方米僅掏800元就住上了新房,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泥草房改造,關鍵在政策,核心在投入。今年,大慶再次投入1.5億元,采取原址翻建、新址新建、產業帶動、加固改造、統一安置『五種模式』,讓富裕戶、一般戶、貧困戶都能住上大瓦房。
『對資金有困難的農戶,市縣兩級財政為他們籌措資金,對於不差錢的農戶,我們就給送技術。』市泥草房改造辦公室主任郭雲龍表示,除了積極落實補貼資金外,相關部門還協調農村發展銀行、信用合作社等金融部門出臺優惠政策,為建房戶提供低息貸款。
此外,對於那些經濟上確有困難的貧困戶、特困戶、鰥寡孤獨等弱勢群體,大慶通過建設『免租房』、『幸福公寓』等方式,解決他們的住房問題。同時,采取中省市直部門、大企業包扶試點村、重點村的辦法,幫助解決泥草房改造過程中的實際問題。龍鳳區對農民新建住房最高補貼2.7萬元;讓胡路區集中改造牧場職工住房,改造補貼最高達到4.7萬元。其他縣區積極落實政策,增加資金投入,為泥草房改造的順利開展提供了保障。
大慶還創新做法,通過整村團購建材、『打捆』選定施工隊伍、鄉村開辦建材生產企業等方法,降低農民改造成本。為解決農村地形圖缺乏問題,組織各縣區、鄉鎮與大專院校『聯姻』,深入鄉村進行測繪。引導困難村民將自己位置較好的宅基地與條件好的農戶互換,根據地段價值補貼價差,幫助8000多戶貧困戶完成了泥草房改造。
不僅如此,大慶還大力推廣節能房屋建設,對使用節能環保、可再生材料建設新房的,提高補貼額度;對整村遷建並統一使用新型材料進行改造的,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2008年以來,推廣輕質牆板、空心砌塊、苯板等節能環保建材,新建節能房屋比例達到了85%以上。
『十一五』期間,大慶泥草房改造工作超額完成任務指標。『十二五』階段,大慶計劃利用4年時間,將全市剩餘的5.2萬戶泥草房全部改造完成,即到『十二五』末,實現全市農村全部改造泥草房,農村住房磚瓦化率達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