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取暖用電做飯全是沼氣 王貴紅:循環經濟夢成真
2011-12-05 09:36:18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徐建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2月5日訊 走進道裡區新農鎮前進村,一座三面玻璃、鋼結構的二層建築分外“刺眼”,這座研究所兼辦公樓的四周,既看不到變電所、電線杆,也沒有鍋爐房之類的取暖設施,室內卻溫暖如春,工作人員都在各自的電腦前緊張地忙碌著。

  從這座高科技現代辦公樓裡快步走出的松森生態農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貴紅衣著十分朴素,一件普通黑棉襖配一條深藍色的褲子。王貴紅說:“我們這裡的取暖、用電、做飯全部用的是沼氣,這也是我多年來發展生態循環經濟的夢想。”

  上世紀80年代中期,王貴紅一家六口從巴彥縣遷到新農鎮前進村。他說:“上學時我最大的奢望就是能吃上一根兩毛錢的麻花,而這個奢望一直到初中畢業也沒能實現。”

  上初中時,王貴紅是班級的學習委員和數、理、化三個學科的課代表,英語成績是全校第一,但由於戶口還在巴彥縣,必須回去考高中。考試前,同學給他湊了100元“考試費”,結果一場感冒,一周時間就花去六七十。王貴紅突然想到:“讀高中、上大學得花上幾萬元,家裡砸鍋賣鐵也拿不出來,如果出去打工,一年怎麼也能賺三千兩千的。”於是,這個老師眼裡“在哪兒都能考上重點高中”的人纔,毅然決定輟學。

  真要去掙錢,王貴紅纔知道錢不是好掙的。他先到一家工地當力工,一天7元錢,搬磚把手指磨破了,卻捨不得花幾毛錢買副手套,血水從手指肚滋滋地往外冒。

  憑力氣,猴年馬月也發不了財,王貴紅回到家裡做起小買賣。他把村裡的胡蘿卜窖儲起來,每天用自行車馱著送到市裡大飯店,再到果菜批發市場買回一些水果、海雜魚等回村裡賣。來回不空載,汗珠子掉地上摔八瓣兒,一年掙了2800元,第二年翻蓋一座新房。那年,他纔16歲。

  轉過年來,王貴紅只身闖到市裡,重新開始了自己在建築工地的打工生涯。十幾年來,頭腦靈活的王貴紅從一名打工仔做起,之後開始自己聯系活兒,再將養挖溝機、大貨車的人組織起來,自己接活乾。當時,別人挖運土方都是一個月一結賬,可王貴紅卻在現場掐著現金隨時結算,拉一車土方付100元錢。這樣一來,他承攬工程質量好、進度快的名聲很快就傳了出去,很多開發商開始主動找他洽談業務。

  一晃十多年過去了,王貴紅“發”了。可他每次回到村裡,看到這個奶牛養殖村牛糞遍地,臭氣熏天,很多村民家裡窮得叮當響,他感覺自己應該為村裡做點什麼。2005年,王貴紅聽說村子附近一家養殖場要出售,他毫不猶豫地拿出自己所有積蓄又貸了款,以500萬元的價格將養殖場買下。他在養殖場裡辦起“托牛所”,成立了奶牛專業合作社。全村的奶牛養殖戶免費進入托牛所養牛,還為奶牛養殖戶提供食宿生活條件。所裡配備了最先進的榨奶設備,奶農們也不用再趕著奶牛到遠處的奶站送奶了。

  奶農劉大嬸告訴記者,當時奶站收奶纔1.50元一公斤,還經常壓等壓價。進入“托牛所”後,王貴紅和伊利聯系後,不但把奶價給漲到1.80元一公斤,而且還給我們點“現錢”,每戶奶農一個月都能多掙1000多元錢。

  王貴紅把奶牛們的牛奶集中到一起後送貨到門,廠家每公斤給他0.30元的管理費,雖然費用不多,去了車、油、人工剩不下啥,可奶農們一年多掙一萬多元,村裡的面貌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遍地牛糞的現象絕跡了。

  王貴紅說“不斷創新”是他發展的基礎。幾年來,他把單一的“托牛所”,發展成一個佔地50萬平方米、注冊資金5000萬元的現代生態循環經濟的“大型農莊”。利用牛場、豬場產生的糞便生產沼氣,解決了供電、燃氣、取暖等問題;沼渣轉化成有機肥後,成為有機蔬菜、糧食的肥料;種植的蔬菜進行深加工,玉米等則轉化成奶牛和豬飼料,一個完整的生態循環經濟農業園區,已經成為前進村每位農民的驕傲。

  記者采訪時,多位村民爭著對記者說,王貴紅的現代生態農業園區給我們創造了很多就業機會,現在園區裡的農活只要是我們能乾的,都由村民們“承包”,園區裡長、短工哪年都有近百人,其中不少村民已經成為集團的骨乾。

 

責任編輯:代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