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12月6日訊 作為第一批試點城市,哈爾濱地區使用乙醇汽油已經走進第8個年頭。哈爾濱路面上的薄冰究竟是不是乙醇汽油所致?它是否適用於高寒地區?8年來,一直存在爭議。5日,記者隨省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專程來到北京交通部公路交通試驗場,進行模擬哈埠冬季高寒環境下的“乙醇汽油滴水測試”。一個關於“溜光大道”8年無果的問題,正在此進行科學論證。
模擬高寒溫度,測滴水量
“車用乙醇汽油和普通汽油行車排氣管液態排水質量”試驗,昨天在北京交通部公路交通試驗場的交通部汽車運輸行業能源利用監測中心進行第三天測試。
記者在交通部汽車運輸行業能源利用監測中心看到,一個大型環境倉模擬哈爾濱的高寒氣溫條件,按照國家試驗標准,正在緊張地進行各種不同溫度點的滴水測試。大型環境倉內,模擬溫度為零下10攝氏度,一輛1.6L、裡程為4000公裡的大眾捷達轎車正在進行純汽油的滴水測試。
記者看到,捷達轎車的底部固定在“測功機”(模擬汽車的行駛狀態)上,轎車的尾氣管被一個大口徑的硅橡膠管包住,管子的底部挖出一個缺口用於與帶有刻度的燒杯相連,盛接尾氣管所排出的水滴。而後,為防止杯壁的水滴蒸發,盛有水滴的燒杯用保鮮膜覆蓋,在2至3秒鍾內放置在精度為0.01克的天平上測量質量。
整個檢測過程,大約十天
在汽車運輸行業能源利用監測中心,被選中參與測試的共有兩輛汽車———一輛為1.6L行駛裡程為4000公裡的大眾捷達轎車,另一輛為2.4L行駛裡程為4萬公裡的豐田凱美瑞轎車。
據測試人員介紹,試驗的關鍵點“試驗用燃油”樣品油一個組份油是由中石油黑龍江公司提供的,將組份油與中糧生化能源肇東公司提供的乙醇,按照9:1的比例調配E93號的乙醇汽油;另外一組“試驗用燃油”參比油是93號的普通汽油,購於北京。
整個試驗過程中,車輛將在使用純汽油的狀態中,在模擬零下30攝氏度、零下25攝氏度、零下20攝氏度、零下10攝氏度及零度的大型環境倉內進行車輛怠速排水量測試、“ECE”(車輛運行中的)排水量測試。
而後試驗車將更換乙醇汽油,采取與純汽油同樣的監測步驟,測量乙醇汽油的滴水量。實驗後,“車用乙醇汽油和普通汽油行車排氣管液態排水質量”的檢測結果出爐,全過程約十天。
“溜光大道”咋來的?
提及哈爾濱冬季的“鏡面路”,所有人都把目光聚焦到“乙醇汽油”這四個字上。目前,乙醇汽油與冰城的“衝突”在於,乙醇汽油是否“造就”了路面薄冰。
我市環衛專家表示,“溜光大道”的成因有兩方面:一是乙醇汽油,自2004年10月1日起,我市開始推廣車用乙醇汽油。乙醇汽油燃後產生的氣體在路面上形成一層薄冰。燃燒越充分,所產生的薄冰越多。另外,晝夜溫差大也是薄冰路形成的原因———每天凌晨路面都會形成清霜,清霜又轉化為薄冰。據了解,沈陽未見乙醇汽油“滴水成冰”的薄冰路,有專家認為,這是因為沈陽冬季溫度略高的原因。
據汽油專家介紹,乙醇汽油是一種由糧食及各種植物纖維加工成的燃料乙醇和組份油按一定比例混配形成的新型替代能源。按照國家標准,它是用90%的組份油與10%的燃料乙醇調和而成的,目前已在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南、安徽、廣西6省封閉銷售,湖北、江蘇、山東、河北部分地區基本實現了車用乙醇汽油替代普通無鉛汽油。
在哈爾濱使用乙醇汽油的第八個年頭。乙醇汽油滴水成冰的說法,被推到了風口浪尖。在極寒情況下,乙醇汽油是否比純汽油在燃燒時多滴水?乙醇汽油的使用方案未來將如何界定?本報將予以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