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2月7日訊 年終歲尾,我省再次迎來畢業生求職高峰。近日,記者走入部分高校舉行的大型諮詢創意產業專場招聘會時發現,大多應聘者在遞上的求職簡歷文件夾中,簡歷只有前面的一兩頁,後面厚厚的一沓全部是各類創意作品大賽的獲獎證書復印件。
這些證書是否成為大學生競爭求業的“敲門磚”?他們的創意能否得到社會和企業的認可?以及這些作品如何走出校園與市場對接創造出經濟效益?就此,記者進行了深入采訪。
創意作品成為證書 難以走出校園
哈爾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廣播電視藝術學系研二學生周麗媛說起自己的創作經歷滿腹無奈。
她告訴記者,出於對我省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傳承,她和幾位同學想拍攝一部關於哈爾濱猶太人文化的歷史片,這一計劃已從去年9月開始實施,設備由學校提供。片子裡講的是一名俄羅斯女孩尋根的過程,因而在僱用演員、車費等方面出現了困難,這些只能靠她們自己來解決。可是,當她們與拍攝景地進行溝通時,反復說明拍攝意圖,對方仍不允許,要求必須拿出有關部門正規的批文,而且如果進行拍攝的話要以商業宣傳為主。“這就違背了我們創意的初衷。”周麗媛遺憾地說:“當初為了解哈爾濱的歷史,尋找遺跡,我們跑了很多地方,准備了一年,現在腳本終於弄好了,可現實的阻礙因素讓計劃根本沒有辦法實現,只能擱置了。”
哈爾濱工程大學自動化學院的劉秉昊和同學一起發明了樓宇搜救機器人,可以輪腿轉換適應樓宇搜救式行走完成簡單的救援動作,並攜帶生命探測傳感器、攝像頭、聲音傳感器等,能夠發現傷員並確定傷員所在位置,幫助和指導救援人員迅速救助。這項具有獨創性的發明獲得了第四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黑龍江賽區決賽一等獎,然而,發明搞出來,參加了幾次比賽和展覽後,如今基本上就扔在實驗室了。
“盡管校園裡的創新氛圍濃厚,發明層出不窮,但學生們沒有能力將產品推廣,更無法生產,所以,只能讓辛辛苦苦設計出來的作品在展會上露露臉,之後就一直閑置下來,留給自己欣賞。”哈爾濱工程大學的毛老師對記者說:“目前,絕大部分學生的創意作品只是一張薄薄的證書,難以走出校園,閑置成了大學生作品的常態。”
市場認可度有限 風險投資難介入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作為校園創意的發明者,大學生們十分希望他們的作品被社會認可,更希望看到自己的發明成果能夠轉化成生產力,創造出經濟效益。
“高校實驗室的科研功能有限,就算學生作品研制成功,並不說明就可以走向市場。”
哈爾濱理工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林學偉向記者介紹說:“專利技術的轉化是一種科技風險投資,大學生的自主創新多停留在實驗室裡,理論上也許很正確,技術上也確實有所改進,但大學生專利技術本身的成熟度還不夠,往往不能適應市場需要,企業要將發明者手中的專利轉化為經濟效益,還需要各種技術組裝配套、研發相關工藝等一系列過程,正因為如此,多數企業存在短視行為,只想‘同甘’不願‘共苦’,所以很少能投資或直接參與高校成果的轉化。同時,大學生專利缺少宣傳推廣的平臺,學生獲得專利後不知該如何進行轉化,而企業也不了解高校中的專利項目,相互之間信息阻隔,這也導致一些好的專利項目不能及時轉化。”
黑龍江工程學院藝術與設計系黨總支部書記王憲玲認為,大學生申請的專利多數來源於書本和生活,市場認可度有限,以實用型的專利居多,發明創造專利少,這些專利相對來說技術含量低,在具體技術規范上有差距,走向市場還有一定差距。此外,學校科研投入主要集中在教師科研上,學生要搞發明一般要自掏腰包,過低的投入回報比也讓不少大學生挫傷其創意的積極性。她呼吁,全社會應對大學生參與創意產業給予更多的關注,給他們提供盡情發揮想象、大膽試驗和實踐的空間,並定期舉辦大學生自主創新推介會,構建一個平臺,幫助學生與企業對接。
專業指導促轉化 創新培養忌過度逐利
“目前高校科技成果能夠簽約轉化的不到三成,轉化後能產生經濟效益的成果又只佔被轉化成果的三成,也就是說,高校科技成果中只有約十分之一能夠取得較大效益。”哈爾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院長王偉建介紹說:“現在不少學校只關心如何幫助學生把奇思妙想變成證書,至於成果轉化問題則極少關注,從而造成產學研‘生態圈’失衡。同時,僅靠學校推進學生發明專利的轉化是遠遠不夠的,畢竟學校推廣經驗欠缺,這些都對專利從校園走向社會形成了掣肘,因此政府部門應組織專業團隊來進行指導,推動校園創作與市場聯姻,並要引導學生加強前期的市場調研,注重創新性、適用性,研究發明一些能夠適應市場的專利,避免做無用功。”
“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與研發活動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推進科學技術的應用,以及培養學生的知識產權意識,而不應太強調所謂的結果,避免過度追求功利。”針對大學生創意作品產業化問題,省教育廳高教處副處長吳曉濱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他認為,在高校科研作品中,尤其是大學生創意作品其自主創新意識雖然不能直接帶來市場效益,但同樣非常重要,能否進入市場、能否發揮經濟效益並不是科研作品優劣的唯一衡量標准。
吳曉濱介紹說:“從培養人纔的角度出發,主要是看科研作品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如何來進行創新型實踐,而在社會效益方面,許多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不一定能轉化為生產力,但它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可為高層決策提供有效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