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龍江崛起在此時——黑龍江走出特色城鎮化道路綜述
2011-12-08 07:53:03 來源:東北網  作者:高長利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漠北高速成為游客去往北極村的便捷通道。資料圖

鏡泊湖旅游名鎮庭院景觀錯落有致。資料圖

  東北網12月8日訊 題:龍江崛起在此時——黑龍江走出特色城鎮化道路綜述

《特色城鎮化 崛起黑龍江》系列報道之一

  記者 高長利

  雖已臨近隆冬,但嚴寒擋不住龍江人發展的激情,奮進的腳步。從北極漠河到東極撫遠,從油城、煤礦到林區、墾區,全省上下一派熱火朝天的場面,城鎮化建設呈現出如火如荼,方興未艾的新景象。

  一段時間以來,黑龍江省城鎮化建設捷報頻傳——墾區三年“造城”會戰,城鎮化率由57%提高到80%,刷新了全國的提速紀錄;林區再造全新大美的森工家園,城鎮建設相當於過去60年規模,創造了“森工奇跡”。14個省級旅游名鎮開工建設項目278個,鏡泊湖、黑瞎子島等5個名鎮初具規模,成為靚麗的“龍江新名片”……


 

 農墾總局勤得利農場依托資源優勢打造旅游城鎮。資料圖

  發展路徑創新城鎮化建設彰顯“龍江特色”

  2008年,省委高瞻遠矚,審時度勢,確立了建設“八大經濟區”、“十大工程”的總體發展戰略,搶抓國家支持礦區、林區、墾區、油區和城市棚戶、危房改造的重大機遇,采取“超常舉措”使黑龍江城鎮化道路實現了大創新,闖出了“一體兩翼”、“一線雙核”、“三級配套”、“四大會戰”、“城鄉和諧”、“環境友好”的特色城鎮化新路。

  “一體四區”領跑,全省鋪開“大提速”。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黑龍江省注重“一體四區”合作共建,形成了墾區、林區、油區、礦區“四區”領跑、省市縣“一體”加快提速的競相建設局面。三年時間,全省住宅建設投資達2800億元,等於全省3833萬人口每人增加了12平方米,保障房建設規模躍居全國第一。到2011年底,全省城鎮化比率將提昇3個百分點以上,城鎮化水平相當於前八年(2000—2008年)提昇的程度。

  “一線雙核”帶動,“二次創業”顯生機。依托綏滿鐵路沿線城市,黑龍江省通過打造這一“黃金產業帶”帶動城鎮化建設,特別是以哈爾濱、大慶兩個“雙核”中心城市領跑全省城鎮化。幾年間,哈爾濱投資800多億元,拆遷約1400萬平方米,建設完成10多萬套保障房,基本消滅了四環以內的棚戶區;大慶開工建設約3萬套保障房,迅速提昇了城鎮化水平。哈爾濱、大慶兩市“二次創業”,成為全省城鎮化的領軍者。


  黑龍江森工總局綏棱林業局建設的職工別墅。資料圖

  “三級配套”助推,疊加效應凸顯。“寧可砸鍋賣鐵,也要保障配套資金到位”。黑龍江省將“三棚一草”改造列為民生重點工程,拿出“真金白銀”,支持配套建設。四年間,全省投資近3000億元用於“三棚一草”和保障房建設,國家補貼約200億元、全省財政投資約600億元,“四區”企業投入800億元和職工注資達1400億元,形成了四級疊加放大效應。啟動建設約2億平方米保障性住房,極大地提昇全省城鄉近400萬戶、1000多萬人口的居住質量。讓人民群眾住進大房子、暖屋子,保障房建設切實成為民心工程。

  “四大會戰”給力,城鎮化建設提速。從2009年起,黑龍江省超常規部署了“四大會戰”,創造了森工速度、墾區速度、名鎮速度和交通速度:森工林區“三年會戰”,城鎮人均居住面積由14平方米提昇到22.3平方米,相當於再造了一個百萬人口的新城。墾區“抓城、強工、帶農”,撤並1600多個居民點,城鎮化率提高到80%,走出了一條“蓄勢強龍”的城鎮化道路。省委書記吉炳軒贊譽“以城鎮帶農村,這是黑龍江農墾城鎮化的特色,農墾為全省做出了示范,也為全國做出了示范。”旅游名鎮建設風生水起,兩年完成投資67億元,72個項目建成投入使用。交通建設重金投入1500多億元,新建高速公路近3000公裡,鐵路建設加緊提速,機場建設實現翻番,鑄就了全方位提昇城鎮化的公路血脈、鋼鐵骨架和空中網絡。


 

  職工別墅與停放的現代化大農機,構成了農墾總局前進農場城鎮化建設的獨特風景。

  “城鄉和諧”共榮,打破“藩籬”共建家園。在城鎮化進程中抓城帶鄉,墾區、林區打破舊有“藩籬”,與地方共同推進城鄉一體化。墾區廣泛開展“墾地”、“局市”共建,進行“場鎮”一體化試點,領跑全省城鄉一體化。三年累計為地方代耕、代種、代收作業上億畝,產業帶動、科技拉動、社會聯動取得重大突破。森工林區已有13個林業局與所在縣市簽訂合作共建協議,全方位敞開了合作共建的“大門”。油田、煤礦也積極參與到市企共建中來,共同推進城鎮化建設。

  “環境友好”優先,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黑龍江省著眼於生態綠色資源,著力打造建設園林城鎮、生態城鎮、綠色城鎮和旅游名鎮。與2007年相比,全省城市綠化覆蓋率提高9個百分點,相當於多增城市綠地面積3000公頃。主動減產少消耗森林資源上億立方米,新增森林蓄積量達3.1億立方米。旅游開發一改零打碎敲的局面,旅游總收入由420億元增加到1100億元。環保投入由44.3億元增加到100億元以上,大氣、江河污染程度明顯降低,向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邁出堅實步伐。


  農墾建三江分局,大型機械在田間作業。資料圖

  選對路徑,事半功倍。黑龍江把小城鎮建設作為推進城鎮化的突破口,啟動實施了“百鎮建設工程”,全省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大城市為核心、以中等城市為骨乾、以小城鎮為基礎的“寶塔”形城鎮建設體系。

  城鎮化建設彰顯“龍江特色、龍江氣派”。一組組活生生的數據面前,龍江人打破了寒冷地區城鎮化建設必然落後的“魔咒”,趟出來一條“多快好省”的城鎮化發展新路。

  城鎮化增強“動力引擎”科學發展步入“快車道”

  3年撤並300多個居民點,搬遷10萬多人口,作為墾區“造城”提速的一面旗幟,建三江管理局城鎮化率已由60%躍昇至90%以上。通過三年“造城”,“耕種在廣袤的原野上,居住在現代化的城鎮裡”成為活生生的現實。

  通過“兩場兩鎮”共建和墾區教育、衛生、文體設施面向地方開放,墾區帶動了地方城鎮化;助推“三代”向“六代”發展讓農墾富餘的大農機、大科技找到了在四倍於“主體墾區”——全省農村“影子墾區”發揮威力的“巨大舞臺”。


  黑龍江森工總局通北林業局局址新貌。資料圖

  通過強勢助推,北大荒闊步向世界500強邁進。北大荒集團今年的營業收入將達1200億元,成為糧食產量佔全國農墾系統2/3、產業增加值排名中國農業領軍的超大“航母”。 2012年北大荒集團有望躋身全球企業500強,領跑世界大農業。

  “沒想到住了幾十年的泥板房一夜間變成了新樓房,走了幾十年的泥濘道一夜間變成了柏油路……”森工林區三年會戰,近百萬居民告別棚戶,喜遷新居。作為黑龍江省城鎮化建設的縮影,民生工程贏得民心,林區人笑意寫在臉上,群眾幸福指數大幅提昇。

  “二十年不落後,五十年不後悔,一百年仍是景”,森工林區認真貫徹省委書記吉炳軒提出的要求,科學規劃城鎮建設,要求林業局城鎮建設科學地規劃為“產業集聚、生活服務、醫療衛生、生態休閑、文化教育”等五大功能區。如今森工林區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一個個嶄新的生態園林城奇跡般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三年會戰,全省森工林區共拆遷棚戶區約1600萬平方米,未發生一起強拆事件,做到了“無事故、無上訪、無訴訟”,被稱之為世界少有的“森工速度”、全國罕見的“和諧拆遷”。森工推進城鎮化之舉,帶動了1.3萬多人的生態移民,每年因此淨增森林蓄積量百萬立方米,同時也根本改善了林區職工的居住條件,實現了安居夢,贏得了160萬林區居民的掌聲。城鎮化建設的新跨越,從根本改變了林區社會服務“短板”,也帶動了森工林區由“一木擎天”到“多業並舉”的發展方式根本轉變。


  神州北極旅游名鎮一景。資料圖

  大力構建北國風光特色旅游開發區、發展旅游名鎮旅游產業,國內旅游總收入年均遞增30%以上,超過同期GDP增幅近兩倍,有效拉動了全省經濟增長與發展方式的轉型。全力支持交通大建設、發展現代立體交通,根本改變了高速公路落後、鐵路民航建設滯後的被動局面,直接拉動GDP增加達千億元。

  “龍脈崛起”四大中心城市。黑龍江省發揮哈大齊牡四大中心城市同居一條“黃金”產業帶、交通帶、經濟帶上的“地緣優勢”,把全省經濟跨越發展的基點放在重點打造四大中心城市上。通過實施“八加十戰略”建設項目重點向“四城”傾斜等措施,有效提昇了“四城”加快崛起的速度。2011年“四城”GDP將提昇到近萬億元,佔全省GDP的比重達到82%,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90%以上。

  走特色城鎮化道路,眾多央企伸出橄欖枝。黑龍江省“濃墨厚彩”大手筆籌謀強化省部合作,吸引央企投資,先後多次走出去、請進來,與“央企”協商共謀合作發展大計。2010、2011兩年先後兩次簽約中央企業在黑龍江投資3903億元和1283億元,央企簽約投資黑龍江總額達4186億元,為黑龍江發展注入新活力。


  農墾總局二九0農場居民自發開展豐富多采的文體活動。資料圖

  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支橕經濟大發展。黑龍江省發揮文化對經濟支橕的“靈魂”作用,以城市大開發帶動文化大發展初見成效。2008至2011年,黑龍江全省文化事業費投入近30億元,年均增長20%,全省文化產業發展風生水起,年均遞增高於全省經濟增幅50%以上;帶動全省旅游、服務業發展年均遞增30%和12%以上。

  對於龍江3800萬人民來說,城鎮化發展帶來的則是翻天覆地的變化。黑龍江省走出的特色城鎮化道路,推動了經濟社會的好發展、快發展、大發展,全省科學發展步入“快車道”。2008—2011年,GDP增幅節節提高,平均達到12.2%以上。特別是2011年,預計增幅近13%,將創造我省近40年的最高紀錄。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