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8日訊
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全縣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50億元,年均增長12%以上;財政收入突破10億元,年均增長10%以上;固定資產投資突破240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城鎮人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均綠地面積達到16平方米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15%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14000元,年均分別增長14%以上;村屯道路硬化基本完成,自來水入戶率達到70%。
經濟結構:更合理
產業結構加快調整,發展方式得到實質性轉變,生態產業體系初步形成。按照“大糧食、大畜牧、大加工”的發展思路,做大做強農業經濟;新上超億元的低碳產業項目50個,工業經濟對財政的貢獻率超過50%,夯實工業經濟基礎;旅游、現代物流、文化創意等新興產業迅速壯大,三次產業結構調整到39??27??34。
城鄉面貌:更靚麗
舊城改造基本完成,新城框架初步形成,“五橫五縱”城市路網體系全面構建,城鎮承載能力日益增強,綠化美化亮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城鎮人均綠地面積達到16平方米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15%以上;城鎮化率達到55%以上。
人民生活:更幸福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20000元和14000元,年均分別增長14%以上。標准化學校和“一鄉兩校”建設初步完成;文化活動中心、體育館、休閑廣場等文化體育設施齊全;村屯道路硬化基本完成,自來水入戶率達到70%。
“三大戰略”助推經濟發展
1.“興工”戰略
建設和扶持一批工業項目,壯大工業經濟實力,到2016年,向上爭取“三大戰略”助推經濟發展
項目500個,工業總產值實現135億元,到位資金80億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65億元;實現工商稅收5億元。拓展提昇發展平臺。充分發揮工業園區的要素聚集功能,加大對園區的投入,全面完成興隆工業園區和巴彥工業新城“六通一平”建設,擴大園區規模,提昇園區檔次,吸引企業入駐發展。深入落實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放手發展一切有利於增加財富、擴大就業的各類民營企業,壯大非公有制經濟規模。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穩步推進投融資體制、財政體制、流通體制、招投標體制等改革,形成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體制環境和工作機制。
2.“強農”戰略
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到2016年,糧食產量達到50億斤以上,畜牧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50%以上,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30%以上。按照“200萬畝高產作物、100萬畝水田、50萬畝經濟作物”調整糧食種植結構。繼續實施“主輔換位”戰略,加快標准化養殖小區建設,推廣清潔、健康養殖,確保畜牧產業和產品安全。
全力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建立完善“公司+基地+農戶”等多種模式的利益聯結機制,擴大市場佔有率,提高農副產品的質量和效益。深入推進南部現代農業示范區和北部低碳農業生態園區建設,提昇基地建設水平。
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整修配套、土地開發整理、黑土地治理和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建設,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新農村建設,大力推進村屯道路硬化、環境綜合治理、沼氣入戶等基礎設施工程,提高新農村建設標准。
3.“擴城”戰略
加快城鎮城市化進程。在完成巴彥鎮建成區“西移”和“南擴”的基礎上,加快小城鎮建設,提高城鎮化水平。按照巴彥鎮建成區總體規劃,建成區面積將達到21.82平方公裡。東部為老城區,規劃建成區面積為10.02平方公裡,定位為具有百年歷史文化底蘊的古城。西部為新城區,規劃建成區面積為8.2平方公裡,定位為行政、科技、工業、商貿、文化體育中心。南部為工業新城,規劃建成區面積為3.6平方公裡,定位為集食品加工、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現代物流業、文化創意產業為一體的新型工業園區。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適度集中”的原則,加快興隆、西集、窪興、巴彥港等中心集鎮建設,出臺鼓勵農民向城鎮及中心村(屯)集中的優惠政策,促進各類生產要素向城鎮聚集,努力形成規模適度、功能完善、特色互補、層次合理的現代城鎮體系。
特點
按照“生態、宜居”的要求,修編完善縣城總體規劃、新城規劃、小城鎮規劃和各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形成完善的規劃體系。從改善環境、拓展空間、服務群眾出發,強化綜合服務功能,使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由初步適應型向適度超前型發展。
①老城區重點完成城區改造、五岳河生態長廊、中心公園等設施建設。
②新城區重點完成以行政辦公區、人民廣場、軸承工業園、文化體育設施為主的核心區建設。全面推進城鎮硬化、美化、亮化等工程,營造空氣清新、景觀優雅、富有文化內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居環境。
③用市場經濟手段,有效經營城市的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實現“投入、經營、增值、再投入”的滾動發展。要以標准化、精細化管理為核心,逐步完善城鎮清掃保潔等長效機制,構建城鄉環衛一體化大格局。
“惠民”戰略解決五個問題
1.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解決城鄉社會保障水平低的問題,健全和完善養老、醫療、工傷、失業和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不斷擴大農村“惠民”戰略解決五個問題
和城鎮社會養老保險覆蓋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實現應保盡保。加大對特困群眾和弱勢群體的幫扶救助力度,逐步擴大惠及面,改善和提高城鄉特殊群體的生活質量。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深入開展“創業創新、全民成纔”活動,鼓勵城鄉群眾、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大中專畢業生等群體,自謀職業、自主創業。
2.全面加強公共服務
解決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大班額等問題,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教育教學條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大力發展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圍繞解決醫療條件差、設施不健全等問題,進一步整合優化衛生資源,改善城鄉醫療衛生服務條件,提高群眾醫療保障水平。
3.創新社會管理
解決工業、商貿等企業歷史遺留問題,完善信訪工作機制和社會矛盾糾紛調處機制,更加注重事前預防,更加注重排查化解,更加注重疏導情緒,更加注重長效治本,帶著感情、責任和追求,開創性地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和食品藥品監管,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4.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解決文體、休閑設施不健全的問題,全面完成文化活動中心、體育館、休閑廣場等文化體育設施建設,建立覆蓋全縣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向基層群眾、社區和農村延伸,保障城鄉群眾享有基本文化權益。整合挖掘地域文化和歷史文化資源,加快“中國書法之鄉”創建工作,打造文化產業品牌。
5.加強生態環境建設
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加強水污染治理和水源地保護,全面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切實保證城鄉居民飲用水安全。加強環境保護,加大工業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的整治力度。合理利用資源,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不斷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